刘英锋运用柴胡杏仁汤治疗外感发热经验.docxVIP

刘英锋运用柴胡杏仁汤治疗外感发热经验.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刘英锋运用柴胡杏仁汤治疗外感发热经验 外感发热的理论分为两种类型:伤寒和温病。很难说治疗方法不是基于加热和凉爽。然导师刘英锋教授认为,在外感发热病变之中,不只有感寒而取温散、病温而宜清凉的一般病证,并且确有不少属于感寒动温、寒温并发而宜寒温合方的特殊病证,尤其对于某些按常法辨治而未能取效的疑难发热病证,以寒温合辨、寒温合方不失为解决难题的有效途径。 柴胡杏仁汤就是刘英锋老师寒温合辨的经验组方之一。本方即由《伤寒论》小柴胡汤与《温病条辨》杏仁汤合方而成(柴胡、黄芩、法半夏、甘草、杏仁、桑叶、连翘、白蔻仁、滑石、茯苓、梨皮)。刘老师临床常用此法治疗高热不退的疑难病证,每能收到良好效果,现就其这方面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作一简要介绍。 1 主要症状与共同处方的原则 1.1 感寒动温、寒温合并之病证 中医经典理论认为:伤寒与温病虽然统属外感病变,然伤寒多为新感即发之病,温病则有伏邪与新感两种。同时新感寒温两邪虽然较少见,但温邪先伏于内、新寒复感于外者却屡见不鲜,如秋后伏暑为病,即是暑湿先伏于夏,秋后复因新凉外加,内外引动而发,此即为感寒动温、寒温并发之病。验之临床,急重发热证,以及疑难发热证,属于感寒动温、寒温并发者亦为数不少。 柴胡杏仁汤所主病证,乃湿热蕴伏于手太阴肺,风寒复感于手少阳上焦,肺脏与上焦比邻,风寒与湿热相引,内外并发而成少阳相兼太阴、寒温夹杂之证。其所以少阳风寒易于引动太阴湿热者,为风寒犯及少阳,枢机不利,既可郁火助热,也可滞水助湿,而三焦之上焦与肺相邻,肺中内伏之湿热,即可得火郁水滞之助而乘时发难。 1.2 小柴胡汤、核桃仁汤成应归并以助营卫气宁心排气 病因寒热同侵,制方理当温凉并用,然用药不可堆砌,当内外分工明确,一般温药宜取其辛散外达,清凉也不可过分苦寒凝重,否则寒郁热蕴之势不得透达,发热不易清退。至于寒温比例孰轻孰重,又当辨证权衡内外与主次而定。 柴胡杏仁汤之配伍,在病因上,取小柴胡汤以辛散外来之风寒,取杏仁汤以清透内伏之湿热;在病位上,取柴胡宣发少阳上焦气机以助营卫外达,取桑叶、杏仁、蔻仁宣降太阴肺卫清气以助湿热透解;在治法上,取黄芩配半夏之辛开苦降、滑石配茯苓之甘凉淡渗,分别清利分消少阳、太阴两经蕴生之湿热,余药梨皮、甘草,一以护肺津、一以安胃气,防其热久不退而暗耗津气。 2 临床体验包括 2.1 消极氧化茶汤,初感清神经 病例1李某,男,27岁。就诊时间:2004年12月12日。一天前因食狗肉较多,夜间觉燥热而踢被受凉,次日晨起醒来忽觉头痛头昏,身体作冷,继觉全身燥热,测体温高达39.4℃,伴身疲乏力,间有汗出,头痛以两颞连及前额为主,略有喷嚏,咳嗽咯痰,心烦,口苦口黏,口干欲冷饮,纳呆,小便黄,大便软;舌质淡红,苔厚腻稍黄;脉浮滑稍数。既往史:平素喜吃荤食。分析病情后认为,此属积热体质,复受寒风,引发湿热内盛,病位以少阳、太阴为主。处方以柴胡杏仁汤加减:柴胡12 g,黄芩10 g,法半夏10 g,杏仁15 g,蔻仁(后下)8 g,桑叶12 g,滑石(包)15 g,茯苓15 g,大腹皮10 g,连翘10 g,薏苡仁15 g,佩兰10 g。4剂,水煎服,嘱其热未退时,白天1剂、夜晚1剂。 后未见复诊,以电话追踪,得知:服药后,第二日清晨,开始汗出热退,服尽余剂,诸症消失。 按:刘老师认为,本病先冷后热、两颞头痛、口苦心烦,是少阳感寒郁火之证,咳嗽、咯痰、口黏、口干、头昏、乏力、间有汗出、纳呆,是太阴热为湿郁、肺经为主,故治以柴胡杏仁汤。小柴胡汤去人参、生姜、大枣,是虑其内有湿热而不宜甘温,杏仁汤加薏苡仁、佩兰,是从脾助肺,加强化湿。 2.2 上焦风郁热,热与湿合,病位为少阳也偏,则因寒而致热 病例2侯某,男,21岁。就诊时间2006年5月14日。4天前无明显诱因自觉胸骨右侧疼痛,继则发热达38℃,于门诊静脉输液(抗生素药名不详)两天,热不见退,昨起两颞侧头痛,发热至39.3℃,身作冷伴寒战,有轻度咳嗽,但咳则胸骨右侧疼痛更甚,咯痰少,无胸闷气短,无呼吸困难,今晨腋温39.7℃,身仍作冷,头颞痛如前,且昏沉而闷,纳差恶心,口干不欲饮,夜寐不安,大便尚可,小便色黄。舌质红,苔淡黄厚。体征:形体结实,精神困顿,面带赤色,脉细偏缓。血压130/80 mm Hg,外周血中性粒细胞7.2×109/L;胸片显示:两肺纹理粗乱,考虑为支气管炎性病变。 中医辨证:上焦寒风郁热,热与湿合,病位为少阳兼太阴。处方以柴胡杏仁汤加减:柴胡15 g,黄芩15 g,天花粉15 g,杏仁15 g,白蔻仁(后下)8g,桑叶10 g,连翘15 g,滑石(包)15 g,茯苓15g,大腹皮10g,桔梗10 g。6剂,嘱患者昼夜共服2剂。 3天后复诊:服上药1剂后,即身汗出热退,身体轻度怕冷,次日头痛、咳嗽也大减而不显,纳可,精神转佳。尽剂后,除微

文档评论(0)

liummmsssw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