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骨性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正颌手术前后下颌运动轨迹的变化
作为口腔系统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下下颌运动参与了包括咀嚼、语言和吞咽等重要的生理活动。下颌运动通常用于评估正下颌手术前后患者的咀嚼功能和关节功能恢复。影响个体下颌运动功能的因素很多,牙颌面畸形也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但其机制尚不甚明了。
本文主要针对骨性III类错牙合畸形需进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患者,应用下颌运动轨迹仪评价患者在正颌手术前后下颌运动功能的改变。
1 材料和方法
1.1 骨性ii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
选取2003年6月至9月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住院手术的骨性II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15例,男8例,女7例,平均年龄20.07岁(19~24岁)。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选取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在校学生20名,男10例,女10例,平均年龄20.94岁(20~21岁)。纳入标准:面部对称无畸形。开口度、开口型正常,下颌关节无疼痛、弹响。牙列完整,排列整齐,上下第一磨牙中性关系,牙合平面不偏斜,覆牙合覆盖基本正常。近1年内无拔牙史及牙体病治疗史,无牙周炎及口腔黏膜病,无正畸治疗史。无面部肌病、神经病及药物治疗史。
1.3 仪器
采用与计算机连接的ARCUSDigma(KAVO,Germany)下颌运动轨迹仪。
1.4 病例组和术后时间
检测时间为下午2:00~5:00,室内温度控制在22℃~26℃。被测者端坐,头颈部放松,两眼平视前方,牙合平面与地面平行。使用专用的面弓和牙合叉,眶耳平面与地面平行,确定被测者颅底与牙合平面关系。接收器固定于面弓相应位置,以玻璃离子黏固信号发射器于双侧下颌第一前磨牙间,标志点与面中线对齐。嘱被测者放松,行正中开口和前伸运动,测试软件将计算模拟定位双侧髁突位置。然后开始记录数据,包括正中最大开口,正中咬合后前伸、左侧及右侧侧方最大运动各3次。其中病例组于术前、术后3个月和6个月分别检测1次。各运动数据在计算机上由检测者应用测试软件直接测量完成,所有检测均由同一医师实施。
1.5 侧方边缘运动
(1)开口边缘运动:由正中咬合出发,垂直向下正中最大开口时下切牙运动的垂直距离(图1);
(2)前伸边缘运动:由正中咬合出发,下颌水平往前正中最大前伸运动时下切牙运动的水平距离(图2);
(3)侧方边缘运动:由正中咬合出发,依次向左右两侧运动时下切牙距中线的最大水平距离,以上单位均为(mm);
(4)髁突运动最大差数(maximum remainder obilateral condylar movements,MRC):在下颌正中对称运动,即正中开口和前伸运动时,测试软件以静息时计算的髁突位置为基准,记录整个运动过程中双侧髁突运动轨迹在X轴(前后向)、Y轴(垂直向)方向距离基准位置的距离。测量双侧髁突运动距离的最大差值,定义为髁突运动最大差数。判断被测者双侧髁突在下颌对称运动时的对称性,数值越大,其运动的对称性越差。
1.6 下颌成形术及内固定术
9例患者接受上颌骨LeFort I型截骨和下颌矢状劈开术,4例患者在双颌手术同时进行了颏成形术,另有2例患者只进行了双侧下颌骨矢状劈开术,所以患者均采用了坚强内固定术。术后视咬合情况给予3M公司正畸用7.9mm橡皮圈进行弹性牵引以调整咬合,检测时去除,15例患者均继续术后正畸治疗。
1.7 统计处理法
采用SAS 6.12统计软件,应用团体t检验对病例组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应用配对t检验对病例组手术前后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开口度比较
病例组术前最大开口平均值为52.36mm,大于对照组水平但无统计学差异(表1);术后3个月开口度减小18.21%,与术前水平和对照组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术后6个月时开口度明显改善,已恢复到术前水平的90.15%。
2.2 前伸边界运动
病例组前伸距离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时前伸距离有所增加,术后6个月时比术前增加20.44%,接近对照组水平。
2.3 左室运动恢复到术前水平
病例组侧方运动距离小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时左侧运动恢复到术前水平的96.49%,右侧运动时增加了3.63%;到6个月时左右侧方运动距离均明显超过了术前水平,并且大于对照组。
2.4.1 突运动对称
病例组开口运动的MRC指数均大于对照组(P0.05)(表2),提示髁突运动对称性较对照组差;术后3个月时此数值增加与对照组的差异非常显著(P0.01),到术后6个月时明显下降,仅略大于对照组水平,表明此时髁突运动对称性有所恢复。
2.4.2 比术前的变化
病例组术前MRC数值均大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时X轴数值比术前减小28.05%,6个月时变化不明显;Y轴方向术后3个月时有所增加,6个月时明显下降,比术前减小31.54%,与对照组无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