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油气运移时间的理论计算方法
在自然条件下,地层中的油气流动被称为油气运移。油气运移既可以形成油气藏,又可以破坏已形成的油气藏。以扩散相和水溶相形式运移对油气聚集只有破坏作用,没有促进作用;连续相是具有成藏意义的运移形式。油气运移包括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2个阶段。Illing把油气从烃源岩向储层的运移称作初次运移,把油气在储层中的运移称作二次运移。油气运移属于渗流力学的研究范畴,但过去一直把它放在石油地质学中进行研究。油气运移是石油勘探和资源评价中的重要研究内容。关于油气运移,定性的研究较多,定量的研究较少。笔者拟采用渗流力学理论,研究油气运移的时间,以期为油气运移时间的定量研究提供参考。
1 储层初次运移动力特性和油气运移速度的计算
油气是在岩石孔隙中运移的,运移的动力来自浮力。在均匀的岩石孔隙中,油滴(或气泡)顶、底端的毛管压力数值相等,但方向相反,因此,毛管压力对油气运移基本上不起作用。但在砂、泥岩界面上,孔隙大小发生了突变,当油滴从泥岩(烃源岩)小孔隙向砂岩(储集岩)大孔隙运移时,毛管压力成为运移的动力;当油滴从砂岩大孔隙向泥岩(盖层)小孔隙运移时,毛管压力成为运移的阻力(封堵)。由于油滴在储层底部的砂泥岩界面上停留的时间极短,对油气运移时间的影响极小,在储层顶部的砂泥岩界面上因盖层的封堵又停止了运移,因此,油气运移时间计算只针对泥岩和砂岩内部的运移过程。
在泥岩内部,油滴受到的浮力与重力的差值即为油滴向上运移的动力,其计算式为
式中:Δp为油滴两端由浮力产生的驱动压差,kPa;ρw为地层水的密度,g/cm3;ρo为地层原油的密度,g/cm3;g为重力加速度,m/s2;ho为油滴的高度,m。
油在地层中的流动满足Darcy方程,即
式中:V为油的渗流速度,m/Ms;K为地层渗透率,μm2;μo为地层原油的粘度,mPa·s。
油滴在地层中垂向运移的真实渗流速度为
式中:v为油滴在地层中垂向运移的真实渗流速度,m/Ms;?为岩石孔隙度。
把式(1)代入式(3),得
由于浮力是初次运移的动力,因此初次运移只能在垂向上进行,且方向向上(图1)。
若烃源层的厚度为hm,则油气初次运移的时间为
式中:tp为油气初次运移的时间,Ms;hm为烃源层的厚度,m。
若考虑孔隙的弯曲程度(迂曲度),则式(5)可写成
式中:τ为孔隙迂曲度。
泥岩渗透率的测量比较困难,一般比砂岩低,一些致密砂岩储层的渗透率低至0.1×10-3μm2,因此,泥岩的渗透率应小于0.1×10-3μm2,取0.000 1×10-3~0.1×10-3μm2。
若地层水油密度差为0.4g/cm3,地层原油粘度为0.5mPa·s,迂曲度为1.5,孔隙度为5%,则由式(6)可计算出油气初次运移的时间(表1)。
由表1可以看出,泥岩的渗透率越低,油滴离储层越远,初次运移所需的时间就越长。由于烃源岩的渗透率一般都很低,因此油气初次运移所需的时间一般都较长。但与漫长的地质时期相比,初次运移的时间仍十分短暂。因此,烃源岩生成的油气,短时间内都能排出,除非由于地层非均质性造成油气滞留而形成微聚集。初次运移时间不可能是制约油气成藏的主要因素。
初次运移时间是油滴从烃源岩运移至储集岩所需的时间,而不是烃源岩的运移期时间。烃源岩的运移期或排烃期与烃源岩的生烃期密切相关,生烃期有多长,运移期也就有多长。
2 第二运行时间
由图1可以看出,油气的二次运移包括2部分:一部分是油气进入储层之后的垂向运移,另一部分是油气沿储层顶面进行的侧向运移。
2.1 储层厚度hs
油气二次运移过程中的垂向运移与初次运移没有本质的差别,运移的动力都来自于浮力,只是孔隙大小和运移时间不同。二次运移的垂向运移时间与初次运移时间的计算方法完全相同,即
式中:tsv为二次运移的垂向运移时间,Ms;hs为储层的厚度,m。
砂岩的渗透率比泥岩高,孔隙度也比泥岩大,渗透率取0.1×10-3~1 000×10-3μm2,孔隙度取15%,其他参数与泥岩相同,则由式(7)可计算出油气二次运移的垂向运移时间(表2)。
由表2可以看出,砂岩的渗透率越高,储层越薄,运移所需的时间就越短。由于砂岩的渗透率比泥岩高,因此,二次运移的垂向运移时间也比初次运移短,基本可看成瞬间完成。表2数据同时显示,储层中的油水或气水分异时间很短,油气藏调整很快就能达到平衡,具有气水倒置特征的深盆气并不是处于运移之中的气藏,运移之中的油气十分分散,丰度极低不具有开采价值,而且也难以捕捉,目前开采的油气藏都是运移完成之后的油气聚集。
2.2 ue49asynbolpbb
油气沿储层顶面进行侧向运移时,运移的动力减弱,运移距离增大,运移所需的时间大幅度增加。由于油气受到的浮力为Δp,则侧向运移的动力为
式中:ΔpL为油气侧向运移的动力,kPa;θ为储层的倾角,(ue84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