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作家的思想倾向
“心是志向,对话是诗歌,爱在中间,语言是形式”(诗的一般顺序),这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情感理论。所谓情志,是指渗透了作家思想的情感,或者说是充盈着作家情感的思想倾向。从创作来说,作品总是反映作家的所见、所闻、所感,反映着这个作家独特的生活经历与文化修养,表现着作家的思想倾向。
苏轼和辛弃疾的词作也不例外,二人都是宋代卓有成就的大词人。苏轼才华横溢,其词题材广泛,意境丰富,语言革新,促成了词文学风格的多样化。而南宋词人辛弃疾的词,艺术风格多样,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二人在思想创作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在他们的词作中,特别是中晚期的词作中,苏辛二人常常做“梦”,向往过陶渊明似的恬淡静雅的田园生活,词作中还时不时谈“剑”。由于二人生活经历、思想情感、审美情趣的差异,他们的这些词作中又呈现出了不同的思想和情感特征。
一、 “梦”的内涵与情感内涵
苏轼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二十岁以一篇《刑赏忠厚论》高中进士,可谓意气风发、志得意满。然而他步入仕途后却屡遭贬谪、历尽坎坷,饱受宦海沉浮之苦。因反对宰相王安石变法,自求外放;因为“乌台诗案”,被捕下狱,濒临砍头,出狱以后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后又入朝,因“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只得再度自求外调,之后外放,一度贬到惠州、儋州(今海南岛),真乃是“崎岖世味尝尽遍”(《立秋日祷雨,宿灵隐寺,同周、徐二令》)。
辛弃疾,20多岁时组织抗金义军,曾带骑兵五十直闯有五万人的金营,活捉叛徒张安国,这是何等的侠胆忠心,智勇双全。但此后四十余年的生涯中,他屡遭迫害,三起三落,壮志未酬,除了有一半时间辗转在江西、福建等地任地方官外,大部分时间赋闲在家。作为一个主战派,他有勇有谋,但生不逢时,郁郁而终。
在这样一种惨痛经历下,苏辛二人变得多“梦”起来。但是相比之下,苏轼的“梦”是词人看透世事万象、对现实的感叹。辛弃疾则是借“梦”幻想,托“梦”言志,他的“梦”是对积极入世而不能的愿望的释放。
在苏词中,涉及“梦”的词多达近60首:“人生如梦,一杯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料多情梦里,端来见我”(《水龙吟》),“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缸”(《满庭芳》),“世事一场大梦,人间几度新凉”(《西江月》),“一梦江湖费五年”(《浣溪纱》),“十五年间真梦里”,“笑劳生一梦,羁旅三年,又还重九”(《醉蓬莱》),“巫峡梦,至今空有”,“幽梦里,传心曲”(《满江红》),“我梦扁舟浮云泽”(《归朝欢》),“归去香云入梦”(《木兰花令》),“酒醒梦回愁几许”(《谒金门·秋感》),“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西江月》),“梦中了了醉中醒”(《江城子》),“故山空复梦松楸”(《浣溪纱·自适》),“梦到故园多少路”(《浣溪纱》),“但觉秋来归梦好”(《湖满子·湖州作》),“梦魂东击觅桑榆”(《浣溪沙·有感》),“将何用,只堪妆点浮生梦”(《渔家傲》),“浮名浮利,虚若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永遇乐》),”“蝴蝶梦中家万里”(《定风波》)……
在这些缤纷复杂的“梦”里,苏轼表达了“人生如梦”、“世事一场大梦”的思想。这与佛老思想中的关于“梦”的观点类似。《庄子·齐物论》云:“方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其大梦也。”意思是人是不知道自己在做梦的,梦醒后才知道自己是在做梦,只有在人世间曾有过美梦成空的经历且头脑非常清醒的人,才明白人的一生就如同一场大梦,也正如佛语“人生如梦”。苏轼受儒佛老三种思想的影响都极深,当儒家思想积极入世而不可得的时候,佛老思想就占了上风。“人生如梦”之叹正是苏轼所受佛老思想影响和个人生活经验结合,淡泊名利,放宽心胸,以平淡的心态感受现实社会、人间万象的产物。
他在“梦”中也会有一些感伤,例如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作者遥望公瑾当年的那种风华正茂、挥斥方遒的成功和幸福,对比自己的惨痛人生、壮志难展以及“早生华发”,发出“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叹息,幽咽怨断,蕴含了无限的失望、惆怅和感伤。但是苏轼天性乐观旷达,他并没有吸收佛老思想中的消极部分,俗世中的崎岖坎坷让他痛苦,却不能逼他消沉。既然“人生如梦”,那么过去、现在、将来的一切都是虚幻的,那又何必劳神伤心了呢?他的内心达到了真正的旷达超脱。白居易《自咏》里说:“百年随手过,万事转头空。”而苏轼则说:“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西江月》)。所以他“古今如梦,何曾梦觉”(《永遇乐》),“身外倘来都是梦”(《十拍子》)。
苏轼的“梦”杂糅了佛老的思想影响和自己对现实的感受。相对而言,辛弃疾的“梦”,是他的“梦想”,是他的理想在现实中不能实现的寄托,似乎受儒家积极入世的思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