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针灸治疗消渴病的研究进展
针灸和莫哈巴松的治疗需要很多古老的方法,现在选择了一个重要的解释,并向我的同事们表达了建议。
1 情感独立中感化
消渴病属现代医学糖尿病范畴,两千多年前《素问·奇病论》写道:“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金匮要略》立消渴专篇,提出消渴的症状及治疗方法。《千金方·论证》:“但小便利而不饮水者,肾实也。肾实则消,消而不渴而利是也。”这是临床常见的糖尿病者肾功能衰竭后的表现。《诸病源候论·消渴候》曰:“其病变多发痈疽。”说明古代医家对消渴的兼证早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古代根据消渴病的3个不同发展阶段将本证分为脾瘅、消渴、消瘅。《证治准绳·消瘅》则根据“三多”症状的主次先后将本病渴而多饮分为上消,消谷善饥为中消,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临证指南医案·三消》指出:“三消一证,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不越阴亏阳亢、津枯热淫而已。”
2 治疗特殊穴位,注重奇穴
《医学心悟·三消》说:“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总之,以养阴生津、清热润燥为大法。如《千金要方》将《甲乙经》中的循五经取穴扩大到循八经取穴,并对奇穴作了补充。孙氏最早提出的“初得患者,可如方灸刺之佳”,主张消渴宜早期治疗,在今天仍有其现实意义。而“凡消渴病经有百日以上者,不得灸刺”,则提示消渴后期易并发感染,故不宜用化脓灸,且针刺操作宜注意严格消毒。宋·《针灸资生经》又添列8个治疗消渴的新穴位,如商丘、关冲、曲池、劳宫、中膂俞、兑端、水沟、阳纲。明·《普济方》搜集了明以前治疗消渴的绝大部分针灸处方,辨证取穴18种,总穴44个。清·《针灸集成》则在分型论治方面进一步具体化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华针灸学》对针灸用穴补充至82个,针灸疗法有耳针、穴位注射、刺激神经干疗法、穴位埋线、梅花针加捏脊综合疗法等。
3 针灸和莫哈布西翁的治疗
3.1 治泻阴治泻,配方组方
楼善全消渴1方出于《医学纲目》,处方组成为玉液、足三里、关元、廉泉,本方有补气养阴、生津止渴的作用,对消渴初期患者有效。针刺补泻并用,足三里、关元用补法,廉泉用补法,玉液或补或泻,针刺0.3 cm~1 cm,留针20 min,每日1次。楼善全消渴2方出于《医学纲目》,处方组成为胃俞、心俞、膻中,本方有益气养阴、生津止渴的作用,对气阴两虚之消渴、咽干者有效。针刺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min,加灸更好,每日1次。王执中消渴1方出于《针灸资生经》,处方组成为大肠俞、周荣。对食不下、喜饮者有效。先俯卧位针大肠俞,刺入2.5cm~4cm,得气后持续运针2min,出针;再仰卧位针周荣,斜刺0.5 cm~1 cm,得气后留针20 min,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大成消渴方出于《针灸大成》,处方组成为水沟、承浆、玉液、金津、曲池、劳宫、太冲、行间、商丘、然谷、隐白,本方具有养阴生津、止渴作用,对于肝肾阴虚所致的口渴多饮、小便多、消瘦等症有效。水沟、承浆均直刺0.5cm~1cm,金津、玉液点刺出血,曲池直刺3cm~5cm,劳宫、太冲、行间直刺1.5 cm~2 cm,商丘、然谷、隐白直刺1 cm~1.5 cm,若患消渴百日以上,切不可灸。隔日1次,7~10次1个疗程。
3.2 辨治上泻法
玉龙消渴方出于《玉龙歌》。歌曰:“三焦热气壅上焦,口苦舌干岂易调,针刺关冲出毒血,口生津液病俱消。”本方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之功,对消渴之上消证有效。点刺泻血。千金消渴方出于《千金要方》,处方组成为承浆、意舍、关冲、然谷,本方具有生津止渴、清降肺火的作用,对消渴嗜饮者有效。针刺用泻法,留针20min,关冲用三棱针点刺出血。王执中消渴2方出于《针灸资生经》,处方组成为三间、肺俞、不容、章门、商阳、窍阴、兑端,本方有养阴清肺、生津止渴的作用,对口干者有效。肺俞用补法,艾炷灸7~14壮,兑端点刺出血,余穴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0min。李学川消渴方出于《针灸逢源》,处方组成为人中、关冲、脾俞、中脘、足三里、公孙、照海、太溪,本方有滋阴清热的作用,对消渴证有效。先刺脾俞,再刺人中、中脘、关冲、足三里、公孙、照海、太溪,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20min。每日1次,7次1个疗程。百证消渴方出于《百证赋》:“行间、涌泉,主消渴之肾竭。”本方有清热滋阴之功,对肝肾阴虚、虚火内扰所致的小便多、消瘦、骨蒸、盗汗等症有效。针用平补平泻法。普济消渴方出于《普济方》,处方组成为承浆、意舍、关冲、然谷,本方有补肾滋阴、清热生津的作用,对消渴的口舌干燥、嗜饮者有效。诸穴皆用平补平泻法,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若伴面赤大躁、胸中疼痛不可忍者加期门、关元,若妇女有孕者禁刺关元。廖润鸿消渴2方出于《针灸集成》,处方组成为人中、兑端、隐白、承浆、然谷、神门、内关、三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