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江汉平原江湖湖区开发历史研究
江汉平原湖泊沼泽的全面发展始于南宋,以南宋为主要标志。南宋理宗端平、嘉熙年间,当时南宋名将孟珙主持长江中游防务。为安定后方,解决军粮供应,孟珙动用军民在荆南大兴屯田。明清时期是江汉湖区开发的全盛时期,其标志是垸田围垦的大兴,直接驱动因素是人口增长压力。 江汉湖区在移民大量涌入的明清时期进行的大开发,直接改变了平原湖区的河湖环境。既带来了农业经济的空前繁荣,也引发了一系列生态问题。明洪武、永乐年间实行的移民政策,促使大量移民迁入本区,最初是在稍高处,然后向广大湖泊蓄水区,夯筑垸堤,开辟垸田。随着明嘉靖荆江北大堤连成一线,以及汉水围堤在明末连成一线,堤内已基本上成为垸田。到清代,江汉平原垸田发展规模、速度及其对平原湖沼景观的改造程度都超过以往各代。除了垸田开发和堤防修筑,森林砍伐亦是湖沼地区开发的一个重要方面。这种掠夺性的开发,引起了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而近代江汉湖区的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则更甚。因而分析与模拟湖区开发及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对于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决策的制定都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
1 江汉平原因变沙形成的环境
长江流域历史上就是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地区。秦汉以后由于铁制农具的迅速推广,森林砍伐、兴修水利、拓殖农田等人类活动得到迅速发展。虽然中国的历史沧桑,社会动荡多变,但对森林的破坏几乎从未停止过。
唐宋时期,由于经济繁荣,人口快速增加,森林的破坏主要表现为盆地周围广大丘陵地区,因垸田和梯田的发展,原始森林基本消失。宋代井盐工业的发展也给森林带来不利的影响。宋末元初的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遭涂炭,当时森林较茂密。 明清时期,经济有所回升,大规模的采伐弄得山空民穷。特别是近代以来,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对森林的破坏也日益加剧,进入前所未有的阶段。建国以后森林的演变几经波折,建国初期大办钢铁、大办公共食堂和大刮共产风及后来的文化大革命,致使森林覆盖率受到严重破坏。
长江上游和江汉平原森林砍伐的破坏造成河流含沙量增加。如长江在六朝时,其三峡河段还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明朝嘉靖以前,在沔阳(今仙桃和洪湖)一带也还有“江清不易淤”之说。至康熙年间,江水已是“疾而浊”了。汉江的水沙情况同样因上游山区的开发而出现类似变化,从而为荆江河道之浊化和湖区自然状况的改变提供了物质条件。
宜昌上游的大量来沙,也是江汉平原湖群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在历史上,由于长江、汉水洪水泛滥使江汉湖群日渐淤塞。荆江大堤修筑之后,减小了荆江向荆北的分水分沙,却造成了四口分流分沙入洞庭湖的局面。据1951~1987年泥沙监测资料统计,“四口”和“四水”平均每年入湖沙量为1.95亿 t,同期出湖沙量平均每年为0.502亿 t,占入湖总沙量的25.7%,即37年来,已共淤积53.7亿 t。 上荆江来沙约有30%通过四口分流沉积于洞庭湖中,使得洞庭湖的面积和容积不断缩小。泥沙的淤积使江汉湖群和洞庭湖的调蓄能力降低,增加了抗洪的难度。
2 江汉平原围湖造田的现状
江汉平原的围湖造田活动,可以追溯到前秦时代。在楚庄王时任楚国令尹的孙叔敖,推行“宣导川谷、陂障清泉、堤防湖涌、收九泽之利”的主张,并收到了“三年而楚国霸”的效果。春秋战国时期,江汉湖区随着农耕发展,开始了河湖洲滩的垦殖。至魏晋南北朝期间,北方战乱不断,人口大批南下,进一步促进了江汉平原的开发。江汉湖区真正的大规模筑堤围垦湖泊始于宋代。“靖康之难”后,宋室南迁,再次发生北方大量人口涌入江南与湖广地区,于是大举屯垦。如《宋书》记载“江南之为国,盛矣!……区域之内,晏如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 良畴亦数十万顷,……荆城跨南楚之富,……”南宋朝廷鼓励开垦“沿江旷土”。因此可以认为南宋的屯田和营田是江汉平原垸田的初期形式。 垸田经过近300年的发展,到明中叶达到饱和状态, 形成垸田开发史上第一个高潮。据张国雄研究,明代围垦可分三个阶段。(1)洪武至成化初年(公元1368~约1468年)垸田的恢复与发展。元末动乱,破坏了江汉平原的农业生产,宋元以来垦辟的少量垸田也难免此厄运。《嘉靖沔阳志》云“元季,沔乘兵之后,人物凋谢,土地荒岁。明兴,江汉既平,民稍垦田修堤。是时,法禁明白,人力齐壹,堤防坚厚。湖河深广,又垸少地旷,水至即漫衍,有所停泄,……故自洪武迄成化初,水患颇宁”。(2)成化初年至正德年间(约公元1469~1521年)垸田迅速发展,达到第一个高潮,始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3)嘉靖至崇祯年间(公元1522~1644年)垸田的加速发展改变了河湖关系。
清朝,垸田发展的规模、速度及其对平原地貌的塑造都是前代无法相比的。入清后,直到康熙初年社会再获安定,才开始加速经济恢复工作。至康熙中期,江汉平原上垸田已恢复到战前水平,其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