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北傩舞及傩文化活动.docVIP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闽北傩舞及傩文化活动

面具舞蹈是全人类共有的一种文化现象,而傩舞则是这种共同文化现象的中国方式。“傩”者除也。古人在岁末迎神以驱逐疫鬼,去除邪气。傩舞是傩祭仪礼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关于“傩”的溯源,早在殷墟卜辞中已有记载。到了周代更有中央政府一级的“国傩”,全国上下共祭的“大傩”。连“至圣先师”孔子也在论著中记述了“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阶阼”的诚惶诚恐的傩祭情况(《论语、乡党篇》)。历史上自周而汉,傩舞由原始巫舞进而成为宫庭中的“方相舞”“十二神舞”等名目的大型舞蹈。宋之后可能随着人们对付自然灾难的能力有所提高。傩舞开始演变成迎神赛会中娱神和人们自娱的文艺活动了。但在解放前,人们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还不时的幻想依靠这种古老的手段来驱疫除病,闽北的傩舞就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保存下来的。

历史上的邵武府辖邵武、光泽、建宁、泰宁四县,这四个县从古自今在经济文化方面的联系比较密切。以邵南四乡为中心,结合泰宁、建宁的一些乡镇而存在一宗都活动区域(以若干重要寺庙群而自然形成)是傩舞的主要活动地。这里有大埠岗乡河源村的《跳幡僧》《跳八马》、和平镇坎下村的《跳幡僧》。泰宁县朱口镇的《跳幡僧》。建宁县溪源乡大岭村的《跳五神》、楚尾村的《跳八仙》。大埠岗乡、和平镇的《跳弥勒》等。另外还有些本来也有过傩舞活动的地方。现已找不出从事种活动的艺人来了。

上述地区之所以产生傩舞活动。有其地理环境原因。旧时、邵南农村瘟疫猖獗。历史上曾多次发生鼠疫流行,造成有的村落毁灭,经常是“万户萧疏鬼唱歌”(最后一次发生鼠疫是一九五一年)。平常年份天花、痢疾等传染病也是不断发生。人们在医院能力低下的时代,只好求助神灵佑助。因而,产生和保留傩舞这种艺术形式,有深刻的社会和地理环境因素。当地人都只以舞的具体名称来称呼这类活动,不用也不知道傩舞的名称。这与南丰人直接称“跳傩”有所不同。

邵武傩舞的活动时间因地而异,大埠岗因年年春夏之间痢疾流行,人们指望靠《跳弥勒》来消灾避疫。所以多在农历正月举行。和平镇则在元宵。河源村和坎下村的《跳幡僧》《跳八马》是在当地庙宇迎神赛会时跳。河源村供的是“三佛祖师”,坎下村则是“五通神”。这些“神灵”都不见经典,但和尚尼姑也参与迎神活动。坎下的“五通神”据说是原是吃人的妖精,每年要奉献给他一对童男童女供食用,后被另一处的神仙战败,才改为八月十五日“摆果子”(各种果品及畜牲)。并跳傩舞以威慑这位不安份的草神。泰宁朱口镇本来是在七月某神的“生日”时跳《跳幡僧》,现已成了在元宵节与舞灯等踩街活动同时进行的娱乐活动。建宁溪源乡的《跳五神》和《跳八仙》是在当地所供“五谷神”(神农)和“八仙”的纪念日举行(“五谷神”生日旧历五月廿五)。关于“五谷神”当地有个动人的传说;当初,五谷神把五谷的种子交给人们后,年年丰收,岁岁五谷丰登,人们在富裕后就不爱惜粮食了,糟蹋粮食,拿糍粑做小孩用的坐凳。五谷神大怒,命老鼠把稻种全部收走,造成人间断了粮种。因此人们只好跳“跳五神”去向五谷神谢罪,并把五谷神迎回来,以保丰收。

以上地区傩舞的面具有两种,半片状木雕和筒状纸糊。《跳弥勒》是一“弥勒公”,一“弥勒婆”。都是笑容可掬的形象。与江西的“傩公、傩婆”有些类似,但弥勒不歪咀。《跳八马》是开路神二、弥勒二、黑脸绿脸各二、除弥勒外都是面目狰狞、獠牙外露的恐怖形象。《跳幡僧》是开路神一、弥勒一,另外唐僧师徒四个共六具。开路神弥勒如《跳八马》。唐僧师徒则是如舞台形象刻制。他们还要各扛一书有“经”字或钉有经书的布幡(多用线毯代替),以示取回真经以驱邪。朱口镇的《跳幡僧》则是用纸制面具。现在干脆用市售塑料制品。溪源村的《跳五神》是自制的、多层油布制硬质面具、其图案各异、有红、白、绿、黑数种狰狞形象,故究其源,亦是与傩有关。《跳八仙》则因老艺人故去,目前尚不知其详。

以上地区傩舞的跳法以集体舞为主,个别领舞为辅。舞队一般在迎神赛会游行队伍的中部,到一宽敞处后,由“开路神”清整出一块场地就跳一次。如《跳八马》是全体舞者同时动作,程式基本一致,以弓步、跨步转身为主,加有类似猫步的拗步行进,作八卦方位的队形变化。《跳幡僧》则以“开路神”“弥勒”领舞,唐僧师徒击鼓并作后方位队形变化。“开路神”手击“锏棍”,“弥勒”击木鱼,舞步多为踢跳转身者。《跳五神》与《跳八马》相似。但因老艺人所剩无几,也改为年轻艺人或技艺较精者领舞。《跳弥勒》则有些特殊,旧时,往往因时疫流行或村里有什么灾祸而怪罪一些有“不良行为”的人(如小偷小摸或奸情等)。由村里权威人士(如族长)召集各方面人物商定,罚其中的某两个人(一般是一男一女)来跳《跳弥勒》,以向神灵谢罪。如没有合适的人选则挑选乞丐或轿夫来担任,因此“演员”要临时教授才会跳,动作就有随意性。弥勒公戴面具,上身着宽大的大襟半长袍、右手拿破蒲扇。弥勒婆左手拿一大手绢。用在碎布

文档评论(0)

jiandedaxi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