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浅析茯苓“角药”在《伤寒杂病论》中的配伍与应用
“角药”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前提,以中药性味、七情为原则,3味中药联合使用、配伍组成,三足鼎立,互为犄角[1],通过相互辅助与制约,以达减毒增效之意。“角药”介于对药与方剂之间,是中药与方剂连接的桥梁,其配伍需根据一定的病因、病机,满足一定的条件[2],即相须相畏、相反相成、协同相辅三中之二方可。较单味药和药对而言,组方复杂且灵活多变,范围广泛,意义深远。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为“角药”的形成提供了哲学理论基础[3]。中药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和引经归经等理论,为“角药”的形成提供了中医理论基础。现有医学古籍中,角药最早运用于《伤寒杂病论》,张仲景首创角药雏形,为角药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4]。
作为“众方之祖”的《伤寒杂病论》蕴含着大量角药的配伍应用,深入学习、分析这些配伍能够拓宽组方用药的思路,使经方灵活运用于临床。笔者试以茯苓为例,尝试探讨张仲景组方中角药的运用。
茯苓,渗利水湿之上品。《神农本草经解读50味·上品(30味)》言:“主胸胁逆气……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5]因其性平淡,补而不腻,利而不峻,祛邪又兼扶正,故与他药相伍,无论性味如何,均可发挥其功效。现代研究证实,茯苓具有利尿、免疫调节、抗肿瘤、保肝、抗病毒、抗炎等药理作用[6]。《伤寒杂病论》中运用茯苓共33方,以茯苓命名者涉及18方。笔者对经方中茯苓角药的配伍运用进行了详细的梳理与分析,以便探寻仲景组方用药之精髓。
1独立成方之“角药”
由3味中药组成的方剂与“角药”在形式结构上相一致,即此类方剂自身为某一角药的具体应用。现总结如表1。
“茯苓、杏仁、甘草”角药中茯苓为君,逐中焦之水,平上冲之气;苦杏仁为臣作用于上焦,《药征·卷下》言其“主治胸间停水”,《神农本草经疏·果部三品》[7]谓其有“润利”之功,“散滞”之效,与茯苓配伍,相使为用,肺脾之气同调,通利上中两焦;甘草为使,助茯苓健脾以行水,助苦杏仁降逆气而缓胸中之痛,两两协同,相互辅助。
“茯苓、半夏、生姜”角药中茯苓引水下行、定眩悸;半夏辛温,降逆祛痰除痞结;生姜通阳开结、温肺脾胃之寒,绝生痰之源,两药相须为用,温化水饮,降逆止呕,且生姜制半夏之毒,取相畏之意;茯苓得生姜温胃止呕利水,得半夏除痞散结祛痰;三药相使相须,协同相辅,使水饮去,胃阳复,则呕自止、眩悸自除。若加厚朴、苏叶便为半夏厚朴汤,其辛开苦降,行气化痰以散结,临床主要治疗痰气郁结所致的梅核气。
“茯苓、猪苓、白术”角药中茯苓健脾利湿;猪苓性味甘平,入肺、脾经,通调水道、扶助脾土;白术,归脾、胃两经,甘温苦燥,补中气,化胃脾水饮;三药相须为用,重在健脾,《金匮要略心典·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认为本方关键在于“崇土”以制水。
2方剂中主要作用之“角药”
此类角药占据方剂的主导位置,其功用与方剂的主要功用相一致,舍此则不能构成本方。现总结如表2。
“茯苓、猪苓、泽泻”角药中二苓甘淡,利水祛湿;猪苓善利上焦;茯苓善利中焦;泽泻甘淡、性寒,导热下行,善利下焦。《医方考·伤寒门第二》谓猪苓“质枯轻清之象”、茯苓“中宫之性”、泽泻“润下之性”[8],茯苓得猪苓,健脾利肺;茯苓得泽泻,健脾泄肾;三药相须相辅,通利三焦,泄利全身水湿。若加桂枝、白术,则为五苓散,温阳化气利水;加滑石、阿胶则为猪苓汤,妙在其利水、养阴、清热,而无伤津、滋腻、留寒之弊;五苓散加茵陈蒿则为茵陈五苓散,对湿热黄疸湿较重者,疗效甚佳。
“茯苓、桂枝、甘草”角药中茯苓甘淡,既利水消阴、绝水湿之源,又宁心止悸,为核心之药;桂枝温阳化气,降冲逆,益心以制水;《得配本草·卷七》认为桂枝得茯苓“御水气之上犯以保心”,可平冲降逆、宁心定悸;甘草助茯苓祛湿益脾,助桂枝降冲逆,扶心阳,为“升阳化气之良剂”[9]。经方中运用其较多,现总结如表3。
“茯苓、人参、白术”角药中茯苓健脾祛湿;人参善补“元气”、生津止渴,为“补虚第一要药”,白术善补“母气”、燥湿利水,两药合用,补全身之气;茯苓合白术,燥湿力著;茯苓合人参,补益筋骨、益气化阴[10]。三药合用利不伤正、补不壅滞,相须相助、协同相辅。若加附子、芍药,则为附子汤,扶阳固本、利水消阴。薯蓣丸、侯氏黑散等方均以此3味作为补气健脾养血要药,再分别配以疏肝、温阳、活血等药以治虚实夹杂之证。
“茯苓、附子、白芍”角药中茯苓利水消肿;附子大辛大热,为回阳救逆、温经止痛之“圣药”,温元阳化寒湿;白芍养血和营、敛阴柔肝;附子、白芍同用收敛元阳,归根于阴;茯苓、附子温燥,白芍喜静善收敛,三药阴阳相济、刚柔并用,相反相成[15]。若加生姜、白术,则为真武汤;加人参、白术,为附子汤;两方均治少阴阳虚证,但组成有生姜和人参之别,真武汤用生姜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肾动脉栓塞介入手术.pptx VIP
- 2017年《判断推理》(蔡金龙).pdf VIP
- 高中语文 第八单元 第15课《子夜》——吴老太爷进城说课稿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docx
- 文化、自然与生态政治哲学概论--评詹姆斯·奥康纳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pdf VIP
- 二年级暑假数学创意作业.docx VIP
- 调色师:达芬奇视频剪辑调色从入门到精通第4章 字幕制作.pptx VIP
- 住宅建筑方案设计说明.doc VIP
- 杨少杰:《生态型组织设计》课件.pdf VIP
- 调色师:达芬奇视频剪辑调色从入门到精通第3章 转场应用.pptx VIP
- 建筑深基坑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JGJ311-2013)试卷附答案.doc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