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满族说部中的丧葬习俗变迁
关键字:满族说部丧葬习俗萨满文化
早在原始社会时期,萨满世界中就创造出一种神秘的灵,叫作“魂”。在满族中广泛流传的说部《尼山萨满》中,描述了一位神通广大的尼山萨满被请求用自己的生魂去阴间追回一位年轻猎手的魂,经过重重困难和考验,她将年轻猎手的魂带回阳间,这位猎手立即复活,并活到90岁。在这部广为流传的说部中,充分展示了这种永生魂使死者重生的观念。①乌丙安:《萨满信仰研究》,长春:长春出版社,2014年,第109页。在这种观念的影响和驱使下,满族先民表现出了与其他民族不同的、独特的丧葬习俗。
一、远古时期的丧葬习俗——《乌布西奔妈妈》
《乌布西奔妈妈》是一部民族特色鲜明的萨满史诗,正如潜明兹所说:“每一部英雄史诗几乎都是一个民族形象化的历史”。史诗记叙了神授女萨满乌布西奔妈妈一生的丰功伟绩,在史诗的结尾,乌布西奔妈妈两次亲率船队探海寻找太阳升起的地方,最终病逝于第二次探海途中,众弟子和九部民众为她举行了隆重的海葬仪式。文本细致而生动的描绘了乌布西奔妈妈海葬的全部过程。
海葬源于东海先民特有的魂归沧海的灵魂观念,萨满海葬尤为壮观,气势磅礴。②郭淑云:《〈乌布西奔妈妈〉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225页。
鼠星报晨黎明前,
红日——德里给奥姆妈妈还未命
东海送日女神捧出太阳,
海葬仪式开始了!①鲁连坤讲述、富育光译注整理:《乌布西奔妈妈》,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00页。
海葬于太阳升起前开始,乌布西奔妈妈的遗体被安放在九株红松连成的葬筏上,身披海象皮,是希望她在海中长眠可以不冷;身披海蟒皮,是希望她在海中行走快捷如飞;身披鱼睛珠百颗,是希望能够照穿万里,将暗海变成光明海;身披鲸鱼皮,是希望她在海中有威武盖世的神鲸护卫,魔鬼不敢欺。在鱼皮鼓、虎皮鼓、豹皮鼓、岩羊皮鼓、鲸皮鼓等千面鼓的震响中,点燃了松脂、鱼脂、兽脂、蟒脂的油盆。并在乌布西奔妈妈安卧的长筏上遍撒万朵鲜花、百只雀雉、百类鲜果、百样香草。
海葬开始于千面鼓声的震响中,乌布西奔妈妈的三个弟子分别穿上了妈妈的神服,拿起了妈妈的神鼓,引领和主持祭祀。
一阵鼓,
长筏离岸,
二阵鼓,
长筏进入深海,鲜花供果撒进海面,
三阵鼓,
长筏远入内海,
……
突然四阵鼓,
从筏上传来。
四周拜鼓也跟着敲响,
这是送妈妈回海宫的送神鼓响。
妈妈从葬筏抬下来,
葬筏四周巨石捆绑。
槽形榻是石盒雕成,
妈妈葬眠槽中,
有盖石、鲜花、供果,
在鼓乐声中跪送海洋,迅速沉入深海。②鲁连坤讲述、富育光译注整理:《乌布西奔妈妈》,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00页。
文本详细描述了整个海葬仪式的过程,清楚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参加人等,包括海葬的种种细节,从乌布西奔妈妈的穿戴,到葬筏上撒放的花、果、草、雀等,再到整个海葬仪式的过程,都描写得面面俱到,细致入微。
应该指出的是,在东海先民传统女酋长海葬仪式中,伴有人殉仪式。届时,不仅要往海中投放各种祭牲,还要将书名童男投于海中,殉人不能是女人,只能是男人,而且必须是童子。③郭淑云:《〈乌布西奔妈妈〉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226页。这明显地体现了母系社会女性地位的尊贵及其在生产和繁殖中的重要性。《乌布西奔妈妈》文本中提道:
妈妈遗训不准人殉。
特刻制九小男,裸体露阳物,
特刻制九小熊,裸体露阳物,
木刻小男、小熊偶体。①鲁连坤讲述、富育光译注整理:《乌布西奔妈妈》,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99页。
乌布西奔妈妈立下遗嘱,摒弃了人殉的陋习,用小男和小熊木偶代替人殉,并与古时殉人只能是童子的习俗相吻合,由此可窥探满族先民殉葬制度的嬗变。
《乌布西奔妈妈》文本中所描写的东海女真首领、神授女萨满乌布西奔妈妈的海葬仪式,可谓磅礴壮观、气势宏伟,隆重而又奢华,所用器物之珍贵,牺牲规模之大,可见一斑,由此可看出远古时期满族先民的生死观。信奉萨满的满族先民认为人有“三魂”,即“生魂”“游魂”和“亡魂”,人死后,生魂变成亡魂,大萨满的魂灵升天化为神灵,其他人的魂灵要向冥界去。也就是说,满族先民相信死并不是结束,而是去到另一个世界。这种原始的“三位一体”的魂灵观,支配着整个萨满的灵魂崇拜。②乌丙安:《萨满信仰研究》,长春:长春出版社,2014年,第122页。
二、“蒙昧时期”的丧葬习俗——《东海窝集传》
《东海窝集传》所记叙的是满族先民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时的故事,这里面所记描述的满族先民是明代生活在原始森林深处的“野人女真”,这部分满族先民一直生活在深山老林中,过着原始社会的野蛮生活,生产力和生活水平都相对落后,因此在丧葬习俗方面,还保留着许多原始社会时期的陋风陋俗。
在《东海窝集传》中,女王的二位格格病亡,让先楚和丹楚两位阿哥殉葬。两位阿哥遵循古制,在殉葬前先去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