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讲义_6-1徽州崇儒重教的社会因素.微讲义_6-1徽州崇儒重教的社会因素.pptVIP

微讲义_6-1徽州崇儒重教的社会因素.微讲义_6-1徽州崇儒重教的社会因素.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徽州村落?课程负责人:汪礼霞赵静建设单位:安徽工商职业学院

任务一徽州村落崇儒重教的社会因素

一、中原战乱导致中原人民移民徽州徽州本是一个“川谷崎岖、峰峦掩映,山多而地少”,“居万山环绕之中”的贫穷山区。“其人自昔特多以财力保捍乡土为称”,故“武劲之风”较盛。

自晋室南渡后,这里才“渐染儒风”。晋室南渡以后,数次移民入徽,外地名族从全国各地特别是从中原各地迁入徽州定居。迁徽的各大族大多出自官宦之第、儒学家世,迁徽的大族数量可观,影响巨大,取代当地“土著”,成为徽州社会发展的主流。主流社会的尊儒重教,带来了整个徽州地区文化教育的繁荣兴盛。正如南宋罗愿在《新安志·风俗》中所指出的:“中原衣冠,避地保于此,后或去或留,俗益向文雅。宋兴则名臣辈出。”可见,“中原衣冠,避地保于此”是明清时期徽州教育兴盛的最初动因。

二、理学观念的盛行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理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居支配地位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的思想基础。徽州作为“朱子阙里”,对朱子及朱子学说更是顶礼膜拜,村志族谱大量记载了昔日徽州人对朱子及朱子学说真挚的情感和恪守不渝的决心。

朱熹对其父母之邦、祖墓之地的徽州同样充满着深厚的感情,他自称“新安朱熹”、“紫阳朱熹”。朱熹曾两次回徽州扫墓、探亲。特别是第二次,朱熹于“春二月归婺源省墓。日与乡子弟讲学于汪氏之敬斋,随其资禀循诱不倦,至六月初旬乃去”。回闽后,朱熹与徽州子弟信件答问不断,一些子弟还入闽继续向朱熹问学。徽州自宋元以来,“理学阐明,道系相传,如世次可缀”,“邑子信从者云集”,深得朱子要旨的门生信徒在徽州故里“群居讲学、究经看史、学者云集”,传播朱子学说,推动了徽州教育的发展。可以认为,“朱子阙里、儒风独茂”是徽州教育兴盛的思想动因。

三、聚族而居的宗族传统晋室南渡以后,迁徽的中原大族本来就保存着聚族而居等宗族制度的传统。宋元以后,在程朱理学的推动下,徽州的宗族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成为徽州最典型的社会现象之一。徽州宗族大多来源于中原的官宦之第或儒学世家,具有深厚的文化渊源。他们一向重视教育,认为教育是“元宗”、“大族”的重要基础,所谓“子孙才、族将大”。如光绪《绩溪东关冯氏家谱》中就强调:“一族之中,文教大兴,便是兴旺气象。古来经济文章无不从读书中出。草野有英才,即以储异回从政服官之选,其足以为前人光、遗后人休养。”

明清时期,资助“器宇不凡、资禀聪慧”而又“无力从师”的族内子弟的教育,并将其培养成族之楷模,已经成为徽州家族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雍正休宁茗洲吴氏宗族就明确告诫族人:“族内子弟有器宇不凡、资禀聪慧、而无力从师者,当收而教之,或附之家塾,或助以膏火,培植得一个两个好人作将来楷模,此是党族之望,实祖宗之光,其关系匪小。”

歙县东门许氏宗族也在《许氏家规》中规定:“今后凡遇族人子弟肄习举业,其聪明俊伟而迫于贫者,厚加作兴;始于五服之亲,以至于人之殷富者,每月给以灯油、笔札之类,量力而助之,委曲以处之,族人斯文又从而诱掖奖劝之,庶吉士之有成,亦且有光于祖也。况投我木桃,报以琼瑶,又何惮而不为乎?”歙县《潭渡孝里黄氏家训》也规定:“子姓十五以上,资质颖敏,苦志读书者,众加奖劝,量佐其笔札膏火之费,另设义学,以教宗党贫乏子弟。”在强调资助子弟完成学业的同时,宗族组织对于升学科第者还给予奖励。“凡攻举子业者,岁四仲月,请齐集会馆会课,祠内支持供给。其学成名立者,赏入泮贺银一两,补廩贺银一两,出贡贺银五两。”“登科贺银五十两,仍为建竖旗匾,甲第以上加倍。”

谢谢观赏

文档评论(0)

一笑倾洁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PPT课件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