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防电信诈骗主题班会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电信诈骗的常见形式、手段和特点,掌握基本的防范知识和技能。
2.引导学生认识到电信诈骗的危害性和保护自己财产安全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3.通过模拟演练和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正确识别电信诈骗,做到不轻易相信陌生信息,及时报警或向家长、老师求助。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电信诈骗的类型及识别方法、应对措施和自我保护方法。
2.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电信诈骗的危害性,并在实际生活中做到有效防范。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讲述近期发生的电信诈骗案例,引发学生兴趣。
案例一:据光明网报道,南充市营山县某校初中生张某为获取利益,将自己手机卡租借给不法分子拨打诈骗电话,导致一群众被骗20万元。目前,张某已被公安机关依法行政处罚,该案正在进一步办理中。
案例二:据平安开平消息,开平市某中学初一学生小明浏览朋友圈时见到一条“扫码送红包”的信息,便添加了对方的QQ号进行操作,在对方的指引下,小明将支付宝二维码发给对方并按提示做任务,小明父亲收到“转账2万元”的信息后询问小明才发现被骗。
案例三:2024年2月1日,沭阳如东中学高一学生在QQ上被人冒充好友,以借款为由诈骗94元。
案例四:2024年2月1日,沭阳塘沟初级中学初三学生在QQ上被人冒充好友,以借款为由诈骗380元。
案例五:2024年2月1日,沭阳建陵中学高一学生在QQ上被人冒充好友,以借款为由诈骗200元。
案例六:2024年2月3日,沭阳高墟初级中学初三学生在咸鱼上出售游戏账号被对方以需要收取保证金为由诈骗2000元。
案例七:13岁的女孩小琳用外婆手机刷小视频时,有个人主动添加她,并说要送她礼物。父母都在外打工,缺少关爱的小琳被对方的嘘寒问暖所感动。倾谈间,把自己的年龄和家庭情况都告诉了对方。
之后,对方提出要教小琳走一遍支付宝操作流程,才把礼物送给她。不知是陷阱的小琳,在对方的诱导下,先后向对方指定账户转账21笔,损失人民币4000多元。
案例八:15岁的小洪被陌生人拉进一个QQ红包返利群。他看到群里很多人说发红包就会有返利,还配上了截图。小洪将自己平时积攒的1000元零花钱转账给了群管理员。对方称还需再发500元红包才能拿到返利。
小洪提出退钱,对方表示中途退出需要付500元违约金。小洪按照对方说的做了,却发现自己已被对方“拉黑”并被踢出了群,才知道自己被骗了。
案例九:2024年2月3日,沭阳滥洪中学初三学生在网上售卖游戏账号,被对方以支付宝存在风险需要刷流水为由诈骗1190元。
这些案例提醒我们,要加强对中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提高他们的防范意识,以避免成为电信诈骗的受害者。
.讨论:如果遇到类似情况,学生应如何应对。
知识讲解
电信诈骗的定义:
电信诈骗是指不法分子通过电话、网络和短信方式,编造虚假信息,设置骗局,对受害人实施远程,非接触式诈骗,诱使受害人给不法分子打款或者转账的犯罪行为。
.介绍电信诈骗的常见类型,如假冒公检法、中奖诈骗、网络购物诈骗等。
电信诈骗的常见手段:
1.假冒公检法诈骗。
2.?电话诈骗。
3.?网络购物诈骗。
4.?网络贷款诈骗。
5.?网络交友诈骗。
6.?短信诈骗。
7.?微信/支付宝诈骗。
8.虚拟号段诈骗。
9.二维码藏木马。
10.网银退款诈骗。
11.平台购票诈骗。
12.电信恐吓诈骗。
13.兼职刷单诈骗。
14.伪基站诈骗。
15.集资诈骗。
16.“引诱汇款”诈骗。
17.“银行卡透支”诈骗。
.分析诈骗者使用的手段和特点,如利用虚假信息、冒充熟人等。
-手段:在第一个案例中,诈骗者利用了中学生张某想获取利益的心理,诱使他租借手机卡,从而进行诈骗活动。在第二个案例中,诈骗者则通过“扫码送红包”的诱惑,引导小明发送支付宝二维码并进行操作,最终骗取钱财。
-特点:这两个案例都体现了电信诈骗的一些典型特点。首先,诈骗者通常会利用人们的贪婪心理或其他弱点进行诱骗。其次,他们往往会借助互联网和通信技术,使得作案手段更加隐蔽和便捷。此外,诈骗者的目标群体广泛,包括中学生等防范意识相对较弱的人群。
针对这些手段和特点,我们要加强对中学生的防骗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辨别能力。同时,家长也要密切关注孩子的网络活动,加强与孩子的沟通,避免他们成为电信诈骗的受害者。
中学生容易被电信诈骗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社会经验不足:中学生在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方面相对较少,对一些常见的诈骗手段和防范意识不足,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
-好奇心强:中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可能更容易被一些虚假的信息、广告或诱惑所吸引,从而陷入诈骗陷阱。
-经济不独立:中学生通常没有自己的经济收入,可能对金钱的管理和使用经验不足,容易受到虚假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