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吐鲁番汉文文献中奴婢资料的再整理.docVIP

敦煌吐鲁番汉文文献中奴婢资料的再整理.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敦煌吐鲁番汉文文献中奴婢资料的再整理

奴婢是中古良贱身份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等级,也是中古时期社会阶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注]关于中古时期的奴婢问题,学界探讨者颇多,内容介绍参见胡戟等编《二十世纪唐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李锦绣《敦煌吐鲁番文书与唐史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正确认识奴婢问题,对理解中古时期良贱身份制度,探讨这一时期社会关系,进而深入认识古代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传世文献中的奴婢资料,相对较少,在笔记小说中的奴婢资料又杂乱零散,这使探察奴婢问题存在较大困难。而敦煌吐鲁番文献中保存的基层社会中的第一手资料,为研究奴婢问题提供了新的可能。

为此笔者在1990年曾撰文对敦煌吐鲁番文献中的奴婢资料做过整理与分类介绍,并论述了它们的史料价值。受当时发布资料的限制,相关工作难免有所疏漏。[注]李天石《敦煌吐鲁番文书中的奴婢资料及其价值》,《敦煌学辑刊》1990年第1期,第1-15页。进入21世纪后,敦煌文献的公布趋于完整,吐鲁番文书又有新的发现。因而有必要在当年研究的基础上,对奴婢资料再整理,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便利。[注]已公布出版的敦煌吐鲁番文献见各注文出处。

一、敦煌文献中的奴婢资料

根据目前已公布出版的敦煌文献统计,汉文文书中涉及奴婢的资料约有一百余件。依照文书的性质,我们把这些文书分为以下五类:1,契约类,包括含有人身典卖信息的各类契约、放良书以及涉及奴婢的遗书、分家书、放妻书等;2,籍帐类,主要包括载有奴婢信息的户籍、手实、差科、名籍、帐历等;3,政书类,主要包括与奴婢相关的公验过所、牒状敕诏及律令格式等政府公文;4,生活类,主要包括涉及奴婢的书仪斋文、愿文祝词、社邑文书与占卜文献等;5,文学作品类,主要包括小说、诗歌、曲子词及变文各类俗文学等。

契约类文书共有十二件,其中卖身、典身、赎身契四件,其他契约三件,放良书两件,放妻书两件,遗书一件。

(1)P.3573《后梁贞明九年(923)闰四月曹留住卖奴仆契》,全文共九行。[注]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国国家图书馆编《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2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72页。

(2)Дх.05299《唐天祐六年(909)洪池乡人典男契》,全文残存六行,内容较为费解,推测应为典身契。[注]图版见《俄藏敦煌文献》第1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91页。该件在《俄藏敦煌文献》中无命名,乜小红考释过内容并定名,但编号误为Дх.0529,据《俄藏敦煌文献》校正为Дх.05299。参见乜小红《俄藏敦煌契约文书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00页。

(3)Дх.01409《后梁贞明六年(920)辛奴子典腹生男胡儿契》,十三行。[注]图版见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等编《俄藏敦煌文献》第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54页。《俄藏敦煌文献》中定名为《贞明六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典物契》,据乜小红考释,该文书内容并非典物契约,而是辛奴子将腹生男出典给押衙康富子所立下的凭证,是一件典男契,参见乜小红《俄藏敦煌契约文书研究》,第105页。

(4)BD11994《赎小儿残历》,全文共四行。据残存文字推测,是一件内容为赎回因债借贷所抵押小孩的残契,书成于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注]任继愈主编《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第110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第193页。

(5)羽063《神沙乡吴山子便麦契》,该文书原为李盛铎旧藏,现藏杏雨书屋,全文共十行,推测为归义军时期十世纪写本。[注]图录见[日]吉川忠夫编《敦煌秘笈》影片册1,大阪:杏雨书屋,2009年,第390页。从敦煌借贷文书整体看来,蕃占时期粮食借贷债务人多为部落百姓或寺户,归义军时期粮食借贷债务人多为某乡百姓;蕃占时期粮食借贷的债权人多为寺院都司仓、佛帐所或常住处,归义军时期粮食借贷债权人较多为僧正、法律、押衙等富人。该件文书借贷人为神沙乡百姓吴山子,债权人是梁都头,据田德新考证,都头是主管都司仓的僧官,梁都头相应地位较高,羽063更具备归义军时期粮食借贷契约的特征。参见[法]童丕著,余欣、陈建伟译《敦煌的借贷:中国中古时代的物质生活与社会》附录:借贷契约分析图表,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187-250页;田德新《敦煌寺院中的“都头”》,《敦煌学辑刊》1996年第2期,第100页。此外,另外一件以人身作质典的粮食借贷契约P.4514(3)A/V《癸未年二月十九日常住百姓张骨子便麦契》,书成于归义军时期,癸未年当为923或983年。该件与羽063内容形式十分相似,借贷利率都是100%,若到期未还,质典人都要充债为奴,在文书尾部也都有家庭成员的画押凭据。诸多典身契也都是十世纪写本,如S.1398《壬午年(982)二月廿日慈惠乡百

文档评论(0)

jiandedaxi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