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清俗纪闻》中江南及闽地的医界习俗、礼仪与医学知识
随着社会与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许多原本因为语言隔阂而未能得到很好利用的外域文献逐渐走入研究者的视野。尽管我国清代的史料相比其他一些国家来说如恒河沙数,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具有他者视野的外域材料给予了我们更多的思考方向和空间,同时也对国内史料的记载不足或偏颇之处起到了补充和修正的作用。《清俗纪闻》就是这样的一本书,其原本编纂的目的是为了使当时的日本国民对中国有更好的了解,因此书中的内容包括了清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事无巨细地描述了当时清代的社会风俗。然而,无论在当时的日本还是中国,此书都没有引起较多关注,而随着学界对史料挖掘的深入,《清俗纪闻》才被重新发现,而其中有关于清代医疗活动中的相关内容也为医疗社会史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史料参考和新发现。
一、《清俗纪闻》概述
长崎港作为幕末日本实行锁国政策时期唯一的对外开放港,接待了大量外国商人。为了加强管理,又在当地设置了“长崎奉行”一职,主管行政司法、对外贸易等事务,还担负监察敌情的职责,防备外来入侵。奉命担任长崎奉行的中川忠英,或许是出于了解清朝风俗,以便更好地对往来清商进行管理的目的,抑或是受逐渐增多的西洋人的影响,更加关注周边乃至世界的发展局势,耗费了一年时间安排相关人员对中国商人进行问询和记录,编纂出这本包含众多清朝风俗习惯、礼制器物、日常生活、饮食文化等方面内容的《清俗纪闻》。为了使书中材料更加准确,也为了更便于日本国民阅读理解,主要的记录人员大多为早年移居日本并精通中日双语的华人,也就是所谓的“唐通事”,而这本书中600余幅插画也多出自中国画工之手。
令人遗憾的是,此书出版后并未引起较多关注,又因为“原文却很难懂,因为它是以无圈点断句的变体假名文言文书写的(序和跋都是汉文),而且是一本只有答语没有询问的笔录。即使是日本人,看起原文来也极为生涩费力。同时,书的内容与日本当前社会民情相差已远,所以,《清俗纪闻》在日本一直被认为是一本理解颇难的书。而对于中国人来说,理解它的内容虽然不难,但由于长年以来没得到翻译,一直处于只知其名而不知其实的遗憾状态中”[1]译者前言二。在学界前辈的不断努力下,由方克、孙玄龄所译的《清俗纪闻》中文本终于在2006年出版。尽管如此,译者说“《清俗纪闻》是一本学术价值很高而又被放置着的奇书”[1]译者前言二,这句话在当下仍能沿用。目前而言,国内对此书的研究并不多,主要从内容介绍[2]、编纂情况[3]、民俗[4]、饮食[5]等角度展开讨论,其中还有大量的史料尚未得到有效利用。
本书将内容按照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的顺序进行分类编次,共计6册13卷,分别从年中行事、居家、冠服、饮食、闾学、生诞、冠礼、婚礼、宾客、羁旅行李、丧礼、祭礼、僧徒等方面对其中相关的器物、规范、礼俗等进行介绍,基本涵盖了当时中国人民生活的主要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日本从国家层面上对晚清时期中国发展情况的关注和了解程度。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前往长崎的清商主要来自闽浙一带,“又清商之来琼浦者,多系三吴之人,则其所说,亦多三吴之风俗”[1]序二,故本书所记的内容并不能代表当时整个中国的情况,正如作者在附言中所说的那样:“今来长崎之清人,多来自江南浙江,故此处所记,亦多有江南浙江之风俗。”[1]附言此外,为书作序的三人在序言中都表露出了对汉、唐、宋时期中国文化的欣赏和对如今清政府统治下文化的不认可,如序一的述斋林横写道:“抑夫海西之国,唐虞三代亡论也,降为汉、为唐,其制度文为之隆尚,有所轶乎万国而四方取则焉,今也,先王礼文冠裳之风悉就扫荡,编发腥膻之俗,已极沦溺,则彼之土风俗上寘之不问可取也。”[1]序一但总体来说,三人都认为江南地区依旧保留了较好的唐宋遗风,在评价上趋向肯定,如序三的中井曾弘提到:“其小满而大汉可以观唐宋之遗风者,独有闽浙而已。”[1]序三由此可见,当时日本的文人对江南一带风俗文化的认可和接受程度较高。
二、《清俗纪闻》所见之医疗习俗和行为
《清俗纪闻》中有不少关于清人求医问诊、清医治病施药的记录,主要集中于“居家”“生诞”“宾客”三部分,并且在相关的叙述中,部分内容翔实细致,有效地弥补了国内史料在这一方面的不足,也为我们研究清中晚期江南地区的医疗文化提供了一个新的观察视野。
(一)岁时节礼与日常疾病防治
中国一直以来都是一个讲求礼仪文化的文明大国,而“医”则在中华文化诞生之初就与我们产生了不可分割的联系。从早期传说的神农尝百草,到商周时期专设负责医疗的官员,如商代的“小疾臣”[6],既医治疾病,又从事医疗管理工作,周代的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7],在医师之下另设他职,协助医师进行卫生行政管理。随着相关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医疗典籍的流传数量和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伴随而来的是医家文化在民间的逐步树立与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