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异性免疫—抗体(动物微生物课件).pptx

特异性免疫—抗体(动物微生物课件).ppt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7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一、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对同一种Ag,初次应答与再次应答产生抗体的速度、数量和持续时间不同

;;初次应答抗体产生过程

①潜伏期

机体初次接受适量Ag免疫后,需经过一定时间后才能在血清中测出抗体,此段时间称为潜伏期。

潜伏期是Ag由吞噬细胞吞噬处理后递呈给B细胞,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分泌Ab,并产生记忆细胞的过程,

病毒Ag一般3-5天,细菌Ag5-7天,类病素需2-3周。

②对数上升期

潜伏期之后,分化成熟的浆细胞大量增加,血清中的抗体直线上升。

③稳定期:

数上升期之后,浆细胞的数量趋于稳定,抗体生成与代谢相平衡。

④下降期:

最后抗体含量不断减少。;初次应答特点

潜伏期长;

先产生IgM,当IgM水平达到高峰时,开始出现IgG;

总抗体量低;

维持时间短。;2.再次应答

初次应答后,当血液中抗体浓度很低、甚至消失后,相同抗原再次进入机体,引起机体的抗体产生过程。

;再次应答机制:

在初次应答的晚期,随着抗原被清除,多数浆细胞发生死亡,同时抗体浓度逐渐下降。但是,应答过程中所形成的记忆性B细胞具有长寿命而得以保存,一旦再次遭遇相同抗原刺激,记忆性淋巴细胞可迅速、高效、特异地产生特异性应答,此即再次免疫应答。;再次应答特点:

潜伏期明显缩短

产生高水平Ab

Ab主要是IgG

高峰期维持时间长,下降缓慢;?;3.免疫球蛋白产生的顺序----IgM-IgG-IgA

当抗原刺激机体后可以产生多种Ig。

出现的顺序一般是IgM最早,但消失也快,在血液中只维持数周至数月。

IgG的出现稍迟于IgM,当IgM接近消失时,IgG方达高峰阶段,并维持较长时间,甚至达到数年之久。

IgA出现最晚,常在IgM和IgG出现后2周至1~2月才能在血液中查出,但维持时间较长。

在检验工作中,可通过对IgM的检出,达到早期诊断目的。;1.抗原方面

抗原的性质:

病毒抗原进入机体3-5天后出现抗体,细菌抗原需5-7天;类病素需2-3周。

抗原的用量:

抗原用量过多或过少都可导致免疫耐受,抗原用量须适量。

免疫途径:

皮下注射>肌肉注射>静脉注射口服

抗原经皮下注射时,能够较好地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

抗原经口服进入机体,在胃易被分解为小分子物质,而小分子物质不具免疫原性,不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2.机体方面

先天或后天免疫缺陷影响抗体产生

动物健康状况:机体营养不良、处于应激状态或患病时,免疫系统功能降低,影响抗体产生。;来源于母体的抗体称母源抗体。

初生幼畜饲喂初乳和乳汁,对增加幼畜的抵抗力,减少疾病的发生,是至关重要的。

禽类的母源抗体可以经卵传给下一代。

母猪在产后泌乳早期的初乳中,IgG占乳中免疫球蛋白总量的80%,其次为IgA和IgM。随着泌乳的过程,初乳变为常乳,其所含免疫球蛋白的类别因动物种类而不同。

母源抗体在初生畜(禽)体内的保持时间及依靠母源抗体所获得的免疫保护的持续时间,是制定免疫程序的重要依据。如果母畜接种过疫苗,仔畜吮乳后接受了母源抗体,初次免疫应当予以后延;若母畜群没有免疫,则应提早进行预防接种。

;中和作用;抗体能与相应的Ag特异性结合,不同类别的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发挥不同的作用。;一、中和作用

二、激活补体系统作用

三、结合Fc受体—介导免疫细胞活性

介导调理作用

介导细胞毒作用(ADCC)

介导I型超敏反应

四、跨越细胞膜作用;1.中和毒素:

外毒素与宿主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被宿主细胞内吞到细胞内---外毒素毒性物质释放,导致宿主细胞损伤。而抗体与外毒素结合后,可封闭外毒素的结合位点,阻止其进入宿主细胞内,从而发挥中和毒素作用。;抗体中和毒素(动画);2.中和病毒:

病毒与宿主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病毒进入宿主细胞,感染宿主细胞使其发生病变或死亡。而抗体与病毒结合后,可封闭病毒的结合位点,阻止其进入宿主细胞内,使病毒失去侵染细胞的能力。;抗体中和病毒(动画);3.阻止细菌粘附:

细菌可以通过黏附作用黏附到宿主细胞表面,进而感染宿主细胞。

而分泌型IgA可与细菌特异性结合,从而阻止细菌粘附到宿主细胞表面。;二、激活补体系统;Ab与靶细胞上的Ag发生特异性结合,形成Ag-Ab复合物→Ag-Ab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补体系统被激活后,在靶细胞表面形成膜攻击复合物→引起靶细胞膜的损伤,导致靶细胞溶解;;1.调理作用;调理作用(动画);2.介导细胞毒作用(ADCC);ADCC作用过程示意图;ADCC作用(吞噬细胞)动画;IgE为亲细胞抗体,可通过其Fc段与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表面相应IgEFc受体结合,而使上述细胞致敏。若相同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与致敏靶细胞表面特异性IgE结合,即可使之脱颗粒,释放组胺等生物活性介质,引起I型超敏反应。;四、跨越细胞

文档评论(0)

学霸状态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加油吧,少年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