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非农就业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docx

中国农村非农就业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docx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一方面,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制度变迁在80年代中期基本完成,其对农村经济的推动力在80年代后期达到了顶点,伴随改革重心转移到城市工业领域,农村经济发展此后处于相对滞后状态;另一方面,中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导致其产业分布的非对称性不断扩大,形成了以广东、山东、浙江、江苏、上海为代表的东部外向型工业带。中国经济发展的这种差异性,导致大批中西部落后地区农村劳动力涌向东部沿海城市,形成规模巨大的“民工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7年全国农村非农就业达19946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1%。如此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必然影响整个中国经济发展进程。因此,本文较为详尽地探讨了我国农村非农就业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以便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1.中国农村非农就业现状分析1.1农村非农就业的基本状况。改革之前,政府通过户籍制度等政策法规严格控制城乡间人口流动,农村非农就业发展缓慢。改革初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产品价格的逐步放开激发了农民的农业生产积极性,非农就业比例相对较小。从80年代中后期开始,由于日益严峻的人地矛盾以及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农村劳动力供需矛盾加剧,产生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剩余。与此同时,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农业劳动边际收入进一步递减,大量农村劳动力特别是文化程度较高的青壮年农村劳动力纷纷离开农村,迁移城市而化身为农民工,农村非农就业得到迅速发展。表1是列示了1990年以来中国农村从业人员的统计数据。数据显示,中国农村非农就业从1990年的10869万人增长到2007年的19946万人,净增长9077万人;非农就业人口占农村劳动力的比例也由1990年的22.8%上升到2007年的41.0%以来,增长了18.2%。据专家计算,现阶段需要的农村有效劳动力是1.9亿人,而中国现有农村劳动力总量是4.9亿人,剩余劳动力是3亿人左右;参照发达国家技术与管理水平,中国种植业只需要1.1人,由此剩余劳动力将增加到3.8亿人。这说明中国农村的非农就业在未来较长时期内将是一种长期趋势。中国农村非农就业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村就地转移的时期,主要是农村居民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这一时期,我国农村地区的乡镇企业得到迅速发展,吸收了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78年乡镇企业吸纳的劳动力人数为2827万人,1990年为9625万人,12年内净增加6798万人,增长了2.4倍。在这些乡镇企业从事非农就业的农民工,通常亦工亦农。统计数据显示,这种形式的非农就业占当时非农就业的81.5%,占乡镇企业总就业量的62.4%。第二个时期是90年代初期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是向外转移,主要形式是外出务工。从1990年代初开始,“外出务工”取代乡镇企业的就地转移,成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式。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31个省(区、市)6.8万个农村住户和7100个行政村的抽样调查数据推算,2007年农村外出务工的劳动力14290万人,已经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为29.4%,占整个农村非农就业的71.6%。1.2中国农村非农就业的特征。1.2.1本地就业和异地就业并存。从农村非农就业的空间分布看,有本地就业和异地就业两种形式。本地就业主要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发展较为迅速,此后由于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和部分乡镇企业关停并转而使其发展速度逐步缓慢下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和地区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形成中西部落后农村地区和东部沿海城市两个经济发展极,在马太效应的影响下,落后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必须流向到发达的沿海城市,形成规模巨大的“民工潮”,此时异地就业成为农村非农就业的主要方式。因此,改革以来中国农村非农就业经历了 90年代前以本地就业为主,90年代后以异地就业为主,两种方式并存的就业方式。1.2.2“西出东进”跨地区流动。中国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转移通常是跨地区的。据统计,2007年在乡镇内部从事非农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占非农就业总数的9.4%;在乡镇以外,省以内就业的占28.4%,在省外就业的占62.2%。在这种跨地区非农就业中,流出人口比例较多的为中西部地区的一些省份,主要集中在安徽、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广西、四川、贵州、甘肃等省份。据统计,中西部地区2007年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占农村非农就业的86.5%。农村非农就业

转移的劳动力大多进入了东部沿海城市,环渤海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

文档评论(0)

hao187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武汉豪锦宏商务信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IP属地上海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420100MA4F3KHG8Q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