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新时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建构学习支架的实践策略.docx

初探新时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建构学习支架的实践策略.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初探新时代小学语文教学中建构学习支架的实践策略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搭建学习支架,帮助学生从现有发展水平跨向潜在发展水平,便是利用“最近发展区理论”施教的行为表现。该教学行为能够准确聚焦学生的“生长点”,实现部编版语文教材凸显的语文要素,即各单元重点学习目标,包括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及习惯等的落实。笔者结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阐述建构学习支架的基本原则,探究建构阅读、写作等学习支架的实践策略,从而明确落实小学语文要素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习支架;建构

韩雪屏在《课堂教学中的垂直性对话———阅读教学中的多重对话之四》一文中指出:“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给学生提供‘脚手架’,以支撑教学对话的进行。”“脚手架”即学习支架,是指在现有的学习效果与期望的学习目标之间建立起连接的桥梁,从而使学习者得到提升的材料或平台。具体而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展示的图片、音频、视频、实物,所提供的表格、范例、问题链接、指南、建议等都属于学习支架的范围。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表明,每个学生都有两个发展水平:一是现有发展水平,意为学生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二是潜在发展水平,意为学生需要借助他人的指导与帮助而解决问题的水平。维果斯基认为,两个水平之间所形成的差异幅度便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1.建构学习支架的基本原则

教师建构学习支架的目的在于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学生在学习支架的帮助下,可以逐渐养成独立管理学习任务的良好习惯,进而在现有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获得更高层次的成长。为了达到这一效果,教师在建构学习支架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1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学习支架的形式

学习支架包括形象性学习支架和抽象性学习支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能力等选择合适的学习支架形式,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水平基础上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小学中高年段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抽象性学习支架,如表格、范例、问题、指南、图形、思维导图等。在小学低年段语文教学中,教师则可以采用形象性学习支架,如实物、图片、视频、游戏等。例如,在执教一年级下册《端午粽》一课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出示汉字“豆”的演变过程视频;在执教二年级下册《枫树上的喜鹊》一课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汉字“伞”的演变动图。教师通过选择和使用直观具体的视频、图片等材料,为低年段学生搭建生字学习的形象性学习支架,帮助他们更好地记忆和理解生字,提高学习效率。

1.2根据教学的重难点确定学习支架的内容

教学重难点即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与主要问题。教学重难点既是教师所教之重心,又是学生所学之重心。教师根据教学重难点确定学习支架内容,不仅可以高效地传授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而且可以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学习内容,提升学习效果。例如,在执教五年级下册《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重难点,将“引导学生观看有关于毛主席丰功伟绩的视频”“绘制有关于毛主席性格特点的思维导图”等确定为学习支架的内容,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深入感受毛主席的博大胸怀,扎实学习描写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高效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在执教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教师可以播放有关“南海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视频,宣传爱国主义教育,也可以绘制本课知识点的脉络图,图文结合便于学生理解。最后再配乐朗诵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和对祖国的期许。

2.建构学习支架的实践策略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等特征,指向学生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的培养,分别对应教学内容中的阅读与写作两大板块。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是语文学科教学的核心目的,也是落实语文要素的核心要求。教师可以通过建构阅读、写作等学习支架落实语文要素,提高学生的理解与表达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1建构阅读学习支架,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2.11建构文本背景,助力学生了解文本

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文本大多具有相应的创作背景,其人物、故事的创作均基于一定的历史条件。但是,学生当前生活的年代、所处的环境与文本的创作背景之间大多存有较大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阅读理解的进程与效果,使学生难以理解文本蕴含的主题思想及作者抒发的情感内涵。对此,教师需要利用符合学生兴趣需求的方式,如讲故事、播放视频等,为学生重现文本背景以建构阅读学习支架,引导学生沉浸在文本的文化环境中,进而感同身受地理解文本。例如,在执教三年级上册《早发白帝城》一课时,教师则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前搜集与诗人李白有关的资料,然后在课堂上重现该诗的创作背景。通过资料搜集,学生从《早发白帝城》短短的四句诗句中感悟文字背后的深刻内涵,体会诗人在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天,李白因永王李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赶赴被贬谪的地方,行至白帝城的时候忽然收到赦免的消

文档评论(0)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信息技术指导,信息化类标书制作等,有20年相关工作经验。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11月15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