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学初探 论文.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1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学初探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动效果

【内容摘要】情动使师生产生共鸣,本文从深入体验、挖掘教材、对话人物、选准恰当“启情点”等方面使师生产生情动,并初步探讨激发了情感,实现了情动产生了牢固记忆,获取新知;净化心灵,完善人格;张扬个性,舒展生命等显现的效果。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是对认识客观事物的内心体验。情动,则指老师通过语言、行动、表情等方式,让学生由内心体验而产生的一种情感上的共鸣。心理学与教育学研究表明,情动在教学中不仅有动力功能,而且有消除疲劳、激活创造力的作用。

在长期的应试教育的的阴影下,我们的语文教学也有太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而导致情感的缺失。采取的一般是灌输、填鸭式式的教学方法,知识的传授仅限于课本,课堂上教师一人主宰,把课文分解成字词、写作背景、划分段落、中心思想、写作特色等固定模式,强调记忆,多年来,这种长期封闭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导致了语文教师的授课思维定势,把多姿多彩的内容支解得支离破碎,甚至惨不忍睹。

本人认为这种教学方法必然会处处控制着学生的思维,总拘泥于固定的框架,结果往往会事倍功半,教师说得头头是道,而真正听说读写能力方面的训练则显得苍白无力,教师一时口舌快活,而学生却是“雾里看花”,临考时搞题海战术,时间+汗水,日光+灯光。这样很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等能力的发展,抹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目前,新课程改革已进入深化阶段,语文新课标中早已明确提出要对学生进行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给老师和学生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老师在教学中要更多关注学生情感的培养和激发,即产生“情动”。情动是语文教学的艺术之魂,如果没有教学双方的感情的融入,就无法产生“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就难以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

下面本人就语文教学中怎样产生“情动”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深入体验,感情真挚自然流露。

情动的激发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内化过程。由单纯觉察开始,经过具有一定动力的阶段,达到对一个人行为的控制,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由共鸣直接转化为动机,成为激励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第斯多惠也曾说:“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自己的情感,他就不能发展和培养好别人的情感。”这就要求老师要“沉入”课本,进行深入的情感体验,充分挖掘丰富的情感因素,历经分析、理解、品味、鉴赏的思维过程,感染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性情。老师只有自己真正动情,才能感染、激发学生的情感,产生情动。

语文教师理解了教材人物的具体情感,有了良好的情感素养,就会在教学中倾注深厚的情感。例如,讲到英雄人物的描写时,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讲战争残酷时,凄苦低沉,催人泪下;讲敌人残酷时,义愤填膺、情感激昂;讲感人故事时,绘声绘色,面露微笑。通过老师的语言、表情,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师生间感情交融。这就要求老师自身在文化素养、科学知识、人格魅力上有足够的品位、能力、感召力。假如老师用枯燥、干瘪的语言来叙述,且面无表情,说:“使我们很感动”、“我被感动得流下了热泪”之类的话,学生听了只能哈哈大笑,达不到预期效果。

二、挖掘教材,拨动学生内心情弦。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内心是一片汹涌的大海,从来没有平静过,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感情共鸣、适时的感情宣泄。

语文教材中,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剧本,都蕴涵着丰富的感情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崇高的人格。如《最后一课》流露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憎恨;《天上的街市》表达了作者追求光明、自由、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中国石拱桥》虽是一篇说明文,但在文中强烈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桥梁文化的热爱,对桥梁事业忠诚的情感。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进行充分挖掘。

再如教学《背影》一文,老师首先朗读具体的细节,补充人物及背景资料,增进了解,再配以Flash画面或类似的影视镜头,学生一定会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并能够推人及己,激发对自己父母的热爱之情。

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要善于把无声的文字,变成充满激情的教学语言,生动地传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去拨动学生情弦。

三、对话人物,赋予学生真情实感。

每一个语文人物在本篇内容中都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有自己情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语文人物不是“草木”。因而,在具体讲述语文人物的时候,一方面要赋予他们以情感,用角色互换法,拉近了语文人物与现实的距离。这样使学生听来倍感亲切,好似与古人对话,或模拟自己就是一位古人,尽可能地解读古人,从而解读语文、解读生命、解读人生。达到“古今合一”、“物我合一”的境地。设身处地地为他们想想,在当时的情况下应怎么做。

如老师朗读最后一次讲演,

文档评论(0)

文先生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4700005600002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