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古城文化内涵及变迁研究.pdf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龙源期刊网

绍兴古城文化内涵及变迁研究

作者:谢洁琼

来源:《卷宗》2018年第18期

摘要:绍兴古城建筑独特,选址布局、建筑形式及装饰皆蕴含古人朴素哲学观和越人的

尊古重礼之风,是春秋诸侯城市的幸存6处之一。绍兴古城见证了2500年历史的兴衰与时代

的变迁,也折射出丰富的文化内涵,是研究中国城市发展变化、人类居住形式变迁、古人朴素

哲学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键物质载体。以建筑与环境为本,从选址布局、台门民居、城内景

观设施等方面探寻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并简述其在历史长河中经历的变迁。

关键词:古城空间结构;台门民居;越文化;文化内涵

古城是传统建筑、街道、环境、文化和人的集合体,一般指,历史文化名城,即“保存文

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绍兴是国务院1982年命名的首批

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被称为“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绍兴古城始建于公元前490年,春秋时

为越国都城,后降于秦改为会稽郡,隋唐为越州,宋升为绍兴府,政治设置有所不同地域划分

广度也有区别,然城址经历2500年沧桑却未变,古貌犹存。我国春秋时期建立的140多座诸

侯城市,幸存仅为六座,而至今城址未变,仍是当地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的地位,唯绍兴和

苏州。从孤丘聚落发展为都城,并地理位置如此稳定,国内实属罕见。其重大的历史文化价

值,不言而喻。绍兴人文古迹遍布城乡,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多达272处,另有3000多处文化

遗存和入藏文物三万余件,是越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因此,挖

掘绍兴古城文化内涵,把握历史传承文脉,维持与周边环境和谐统一的关系,是研究越文化不

可或缺的一环,也对绍兴古城保护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古城选址布局的科学性、礼制性、自然性

作为越国古都的绍兴,从越大夫范蠡修建以来,或为国都,或为郡治,或为州府首邑,虽

在25个世纪中历经风雨,也有不断修建、更新、改造,但今之绍兴城区基本仍在古城原址,

历经千年其功能、性质而无大的改变。这与越王城初建时选址的合理性、规划的科学性、与环

境的和谐性密不可分。因未曾经历毁灭性天灾与人祸,也基本保留原貌古风,结构严谨,因地

制宜,山水结合,和谐隽美,历代遗址今犹可寻。古城格局是古人千年生存经验的总结,也是

古人数代智慧积累的创造。

首先,选址合理,进退皆宜。绍兴古城的规划建筑,始于春秋时期。过去绍兴地区活动的

主要是於越族,春秋之前的3000多年被《吴越春秋》称之为“人民山居”时期,部落聚集和活

动主要位于会稽山地。公元前490年,越王勾践大败于吴,被释放回国后,将“树国立都”作为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第一项重大决策。越国大夫范蠡受命“筑城立郭,分设里闾”。他的选

址思想主要为“处平易之都,据四达之地”。,要求都城“平易”,并且交通便利,可以控制周边

广大的腹地,便于经济发展和军队调遣,此举措对越国之后发展关系甚大。越王古都就坐落于

龙源期刊网

山阴平原(今会稽山平原)之上,从区位条件而言,在会稽山山麓和杭州湾南岸海防要地之

间,负山面海,山后盆地作为后方基地,东西两翼分别以东小江(曹娥江)和西小江(浦阳

江)作为屏障,是理想的建都之地。

再者,规划科学,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采取小城与小城相结合的两城制模式修建

都城。范蠡先在山会平原海拔最高的府山(卧龙山)东南麓建小城,“周二里二百二十三步,

设陆门四,水门一”,便于出入和防卫。因地制宜,考虑到府山北麓陡峭,南麓倾斜,小城依

托府山进行防御,节省人工和建筑材料。同时,考虑到府山一带富于泉水,满山的林木一方面

有效改善了都城小气候,又满足了城市的燃料需求。继而又在小城以东筑山阴大城,规模十倍

于勾践小城,“大城周二十里七十二步,设陆门三,水门三”,。大城将周边的塔山、嶯山(戒

珠山)、白马山、峨眉山等7座孤丘囊括其中,加之小城中的府山,形成“八山中藏”的雄伟气

势。大小双城的规划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都考虑到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在一定程度上体现

了古人对自然的尊重和利用。小城布局严谨,在尊重自然基础上,利用自然条件进行功能分

区;并有着严谨的布局,设立“宫台”为议事之地,统治阶级多占地势较高之处,部族成员居于

低洼之地,体现严格的以礼制为核心的等级制度。小城主要作为当时的政治

文档评论(0)

138****017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