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给药系统的现状与研究进展.ppt

靶向给药系统的现状与研究进展.ppt

此“医疗卫生”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6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聚合物前体药物通过化学键将前列腺素E1(PGE1)与酰肼半乳糖苷聚合谷氨酸结合,经静注后,PGE1共扼物可快速聚集于肝脏实质细胞中,另外,PGE1共扼物可有效抑制血浆中丙氨酸转氨酶的增加。2.糖蛋白复合物聚赖氨酸复合物采用药物的聚-L-赖氨酸共扼复合物可增加抗肝药物对慢性丙型肝炎的治疗指数。如利巴韦林与乳糖酰胺化聚L-赖氨酸共扼形成复合物,该复合物对小鼠无毒性作用,且易被肝脏选择性摄取。血清白蛋白(BSA)共扼物将药物与不同的半乳糖基牛血清白蛋白复合,血浆中毒性小,可在肝脏发挥明显的治疗作用;同时半乳糖基BSA具有较强的肝细胞导向性,对于肝脏疾病的治疗是较好的肝靶向载体。如氨甲蝶呤、阿拉伯糖苷腺嘌呤磷酸盐、萘普生等药物的血清白蛋白共扼物。经三硝基苯修饰的生物素结合蛋白载体抗生物素蛋白及链霉抗生物素蛋白为生物素结合蛋白,对蛋白水解具有极强的抑制作用,以三硝基苯对其进行修饰后,可使其在肝脏中的聚集水平在数日内达到每克组织40%~50%的水平。如将抗癌药物顺铂与三硝基苯修饰生物素结合载体羧甲基葡聚糖形成复合物,给药15h时肝中铂的浓度仍较高。3.载体导入脂质体和纳米粒——被动靶向性胆酸盐腺病毒(四)肿瘤靶向制剂脂质体靶向制剂纳米粒淋巴示踪制剂单克隆抗体药物偶联制剂1.脂质体靶向制剂以多相脂质体为载体,将化疗药包埋其中,利用脂质体的靶向作用将药物导向靶标而发挥抗肿瘤作用,以达到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的目的。如已上市的复方氟脲嘧多相脂质体、紫杉醇脂质体、阿霉素脂质体等。主动靶向脂质体脂质体表面偶联特异性抗体、配体或基团等,达到高度定向的作用。如将载有多柔比星脂质体偶合人源化单抗隆抗体的片段F(ab)2构成复合物MCC465,在治疗胃肠肿瘤的临床实验中获得很好的治疗效果,而副作用显著降低。2.纳米粒淋巴示踪制剂商品名为卡纳淋组成:由使用纳米炭(平均粒径150nm)、聚烯吡咯烷酮和生理盐水制备而成的混悬注射液。作用原理:纳米炭注射于肿瘤周围组织间隙后,巨噬细胞迅速吞噬纳米炭粒进入引流毛细血管,最终到达并部分滞瘤引流淋巴结(黑染)。另一部分继续移动到时下一站引流淋巴结,并到达区域内各级引流淋巴结形成黑染。3.单克隆抗体药物偶联制剂如紫杉醇与单克隆抗体制成复合物,该复合物能明显抑制肿瘤生长,延长小鼠生命。(五)淋巴靶向制剂恶性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淋巴转移,癌以淋巴道转移为主,而肉瘤以血道转移为主,如胃癌中,胃周淋巴结转移占65.5%。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切除,但可能引起严重的后遗症和功能障碍,所以药物的淋巴靶向研究十分重要。淋巴靶向给药的设计机制药物从血液向淋巴系统转运药物从组织间隙向淋巴系统转运药物从消化道向淋巴系统转运。淋巴靶向给药系统的要求:(1)局部刺激性小;(2)药物易被包裹或偶联,做成制剂后疗效不会降低;(3)理化性质稳定;(4)具有缓释作用;(5)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无抗原性,毒副作用低;(6)具有亲淋巴性。淋巴靶向的载体一非生物降解载体制剂(1)活性炭(2)硅粒二生物降解载体制剂(1)高分子偶联前体药物(2)脂质体(3)微球(4)乳剂目前已用于淋巴化疗的药物有:丝裂霉素C,氟尿嘧啶,氨甲喋呤,多柔比星,顺铂,博来霉素,环磷酰胺,阿柔比星等。三、新型靶向载体研究进展聚合物纳米粒主动靶向载体磁性脂质体靶向给药系统(一)聚合物纳米粒主动靶向载体优点:(1)药物包封率高,载药量高;(2)稳定性好;(3)能有效保护药物,使药物免受体液和酶的破坏而发生分解;(4)NP可作为药物贮库而具有缓释效果;(5)通过修饰能主动靶向于特定的器官、组织或细胞。(1)用吐温80包衣的聚合物NP用表面活性剂包衣的PACANP可使许多药物如多柔比星、洛哌丁胺、筒箭毒碱和肽类等通过BBB进入脑内。如吐温20、吐温40、吐温60、吐温80、泊洛沙姆(如PluronicF68)表面活性剂包衣的NP靶向于脑的可能机制:(1)NP与脑毛细血管壁结合延长滞留时间,从而产生较大的浓度梯度,促进药物通过内皮细胞层转运入脑;(2)表面活性剂效应使内皮细胞膜的脂质增溶,从而增加膜流动性及药物透过BBB的渗透性;(3)NP可打开内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4)NP被内皮细胞胞吞,药物在这些细胞中被释放入脑;(5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