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区老地名文化研究.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衡阳市区老地名文化研究

?

?

文玲+蒋雅楠

摘要:荷池路、文运街、易赖街……看似平淡无奇的地名,却是衡阳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乃至政治经济内涵。作为衡阳历史悠久的见证,衡阳老地名的由来分两类,一是由人文环境延展而来,二是由地理环境延展而来。

关键词:衡阳;老地名;人文环境;地理环境

:H0-05;G122:A:1005-5312(2017)12-0259-02

地之有名犹如人之有名。看似平淡无奇的地名,却是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乃至政治经济内涵。它不仅是了解一个城市地域风貌的窗口,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荷池路、文运街、易赖街……这些老地名的背后,是一幅幅描绘了衡阳人文风情的历史画卷;天马山、黄沙湾、白沙洲……这些老地名则具体体现了衡阳当时独特的地理环境。透过老地名,衡阳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民情民俗穿越时空向我们走来。

一、由人文环境延展而来的衡阳老地名

(一)荷池路

衡阳本土文史专家萧培介绍,清朝时期,荷池路被唤作“帝王宫巷”。取其名,源为巷内有座帝王宫,另有一座城隍庙,都是人们祭祀烧香的场所。帝王宫巷设有酃县考棚,考棚内设有一处荷花池,这也成为了帝王宫巷到了解放后更名为荷池路的缘故。

“明清时期,衡阳是衡、郴、道、桂等24县科举考试之地。考棚就设在这条街。明清时期的考场,都是单间号舍。每个考生一间号舍,答卷、吃饭、睡觉都在这间号舍内,及至考试结束方能出来。”①当年,考生们考前考后,都到帝王宫巷附近的文运街内旅店住宿。

(二)文运街

文运街的名称与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有关。旧时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据衡阳本土文史专家萧培所述“那时衡阳是衡、郴、道、桂等24县举行科举考试的地方。”而考棚就设在文运街附近,文运街的名称也就与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有关。

“当年的文运街,考棚之外旅店林立,是各府县考生考前考后的住宿之处。街道关乎考生前途命运,一场考试下来,或连中三元赴省进京考进士中状元,或垂头丧气重归故里寒窗苦读。因此,文运街取‘文化昌运之义,是为诸多考生图个吉利。”②

(三)易赖街

易赖街的来源说法不一。

民間流传“说是街上居住的人要么姓易要么姓赖,所以就叫易赖街”。但易姓和赖姓怎么来的,为什么群居在此,便也说不清楚。又说:街上有两户大户人家,一家姓易,另一家姓赖,因此老百姓习惯将街道称为“易赖街”。

衡阳本土文史专家萧培对易赖街命名由来有自己的看法。据他查找资料,老易赖街的西端直通蒸水河岸,靠近河岸的码头是商品和人流集散的重要场所,当时有不少帮派占据码头,形成各自的势力范围,且相互之间斗狠斗凶,不讲道理耍滑头。乾隆时期,新任衡州知府沈寅到地方视察,发现易赖街当地的民风彪悍,为了警醒老百姓,沈寅就把街道取名为“易赖街”,即容易耍赖皮。

(四)陕西巷

据《衡阳地名文化》记载,陕西巷因历史上此地设有山陕会馆而得名。“什么是会馆?《辞海》解释说:‘同籍贯或同行业的人在京城及各大城市所设立的机构,建有馆所,供同乡同行集会、寄寓之用。”③

《衡阳地名文化》一书中提及全国会馆的雏形始于两汉,当时将各地方同乡官员、士子在京城居住的地方称做郡邸。到明代永乐年间已有明确称呼的会馆。明、清两代,政治、经济、文化、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化,科举考试制度以及人口的流动,促成会馆的诞生和兴盛。

(五)茅盖台

据《衡阳地名文化》记载,“茅盖台”得名自明代此处有座茅草盖的戏台,延称至今。如今,古戏台早已不再。在清宣统元年衡阳城区地图上,此处叫“茅盖台巷”,在巷子里坐落着罗真庙、七候庙、汉寿宫。“罗真庙、七候庙、汉寿宫建于清朝,都是人们烧香祭拜的场所。”衡阳本土著名文史专家萧培提及,茅盖台建于明朝,至于它毁于何时无可考证,但可以肯定,在衡阳保卫战时期,茅盖台已不复存在。

“明代时,昆腔与弋阳腔传入到衡阳,与地方剧种结合,逐渐演变成了湘剧和祁剧。在茅盖台的古戏台上,极有可能上演的剧种就是这两种戏剧。”萧培推测。

(六)丁家牌楼

《衡阳市地名志》记载,丁家牌楼在城南区(注:现在的雁峰区),距市中心5公里的黄白路侧,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显赫望族丁氏妇,婚后一年,夫死,有七月遗腹子,上有老迈婆母。丁氏妇尽孝道,侍奉婆母,抚养幼子。后婆母亡故,子7岁入学,遂“殉节”,时年29岁。清乾隆二年(1737年),其曾孙丁一焘,殿试第二,授翰林院编修,奉旨旌表,建石坊于节妇墓侧,御赐“松柏节操”四字的牌坊额,此地自此得名“丁家牌楼”。墓已不存,牌楼也于“文化大革命”中拆除。

关于丁家牌楼,民间流传着诸多典故。有一个典故,传说的是一个叫花子交好运的故事:有一天,一个双目失明的叫花子沿路乞讨,跌跌撞撞来到丁家牌楼地段。这时,天空乌云密布,大风呼啦刮起,雨滴随之飘拂。情急之下,叫花子点点戳戳到牌

文档评论(0)

134****482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