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蜀道难》教学设计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pdfVIP

3-1《蜀道难》教学设计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pdf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3-1《蜀道难》教学设计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第1页

《蜀道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比较准确地概括出蜀道的形象特点,初步理解和体验诗人

的复杂情感,然后通过朗诵来表达和巩固这种理解与体验。

2.在品读涵泳诗歌的同时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初步感受这首诗豪放中蕴含悲

怆的诗风。

【教学重点】

1.诗歌中新奇的意象及意境。

2.多种艺术手法的分析,比如夸张、想象、比喻等。

【教学难点】

1.通过反复诵读,进一步领略李白诗歌的审美情趣。

2.在朗读中,体会李白在诗歌中的复杂情感,揣摩“长咨嗟”的复杂内涵。

【教学方法】诵读法、提问法、讨论法、创设情境法

【课时安排】课1时

【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忆导入,激发联想。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是初中我们学过李白的《行路难》(其一)中的名句,李白在这首乐府古体诗

中表达了对“行路难”的感叹,既有对现实人生的茫然,对仕途艰难的感叹,更有

对理想的坚定执着,感情可谓跌宕起伏。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蜀道难》,

看看他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二、感知全诗,知人论世。

1.学生自读、教师正音、师生齐读

2.知人解题,介绍相关背景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少年时代在四

川度过,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唐

玄宗天宝九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

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

便被赐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

逍遥,客死他乡,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唐朝,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

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意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

有发生变乱的可能。其书据近人考证,编于天宝四年或十二年,是安史之乱前的

作品,大约写于唐玄宗天宝初诗人在长安之时。

三、把握脉络,抓核心句。

纵观全文,诗歌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第一部分:“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写蜀道的来历。接着从“鸟道”

写蜀道之高险。(板书:高险)

2.第二部分:借“悲鸟”和“子规”“猿猱”等景物,生发悲壮感慨;再写山水之势

的惊险。(板书:惊险)

3-1《蜀道难》教学设计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第1页

3-1《蜀道难》教学设计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第2页

3.第三部分:通过剑阁山的峥嵘之势,写蜀中战祸之烈,表现蜀道上的凶险。

(板书:凶险)。

4.抓住咏叹.蜀道的抒情主旨句:“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

天!”‘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

身西望长咨嗟!”

四、因气求声,诵读品味。

(一)任务一:文章反复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读第一段,找出具

体描写“难”的诗句,说说诗人怎样把抽象的“难”展现出来的?(请学生结合诗句

进行具体描述,诵读)

1.第一次咏叹,突显了蜀道的“高”,作者站在熟知者的角度告诉朋友蜀道“不

可过”。(学生找关键句品读,教师指导)

2.第二次感叹,着重突出了蜀道的“险”,作者站在实践者的视角,告诫朋友蜀

文档评论(0)

3439069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一线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