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第一单元《灯笼》课件.pptx

八年级语文第一单元《灯笼》课件.ppt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单元4.灯笼

《灯笼》是吴伯箫运用散文的自由笔法,回忆其早年与“灯笼”有关的一些生活景象所创作的一篇文章,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自己乃至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教学此课,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应将重点放在散文“形散神聚”的文体特点上,引导学生理解“灯笼”作为线索串联多个材料,运用多种方式表达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以及责任担当意识和家国情怀。设计说明

1.梳理文章内容,引导学生认知“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体会本文“形散神聚”的散文特点。2.体会“以小见大”的写法和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品味文章语言。3.联系背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灯笼的情感,学习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学习目标

1.体会文中以描写为主,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及多种修辞手法综合运用的语言效果。2.在把握文章感情基调的基础上进行朗读,通过朗读进入文中的情境,感受西北高原人蓬勃的生命力。学习重难点

第一课时

说到“灯笼”,你脑海中浮现出哪些和灯笼有关的画面?分享一下你记忆中有关灯笼的故事吧!学习情境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焚身神龛争讼犬吠斡旋静穆锵然褪色幽悄燎原春宵怅惘司马懿熙熙然霍骠姚马前卒垂珠联珑萧萧班马鸣sòngwòwǎngkānfèimùqiāngtuìliáoxīzú预习任务fénqiǎoxiāoyìpiàoliánxiāo

预习任务调停,调解。安静庄严。思念(自己敬仰的人)。惆怅迷惘,心里有事,没精打采。【怅惘】【思慕】【静穆】【斡旋】【幽悄】【褪色】幽深寂静。比喻某种情景、意识、本色等逐渐淡漠以致忘记。

预习任务温和欢乐的样子。指为人处世的方法、道理和经验。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第的奢华:垂珠联珑。【垂珠联珑】【人情世故】【熙熙然】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他的散文常从“一枝一叶”的普通事物中深入挖掘,以小见大,引申出深刻的内涵。代表作主要有《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窑洞风景》等,本文选自《吴伯箫散文选》。预习任务

散文定义一种作者写自己经历见闻中的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文学体裁。特点形散神聚形散:取材广泛自由,写作手法不拘一格。神聚:表达主题明确集中。线索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变化分类叙事性散文、抒情性散文、议论性散文预习任务

文章以“灯笼”为题,围绕“灯笼”回忆和联想了哪些事?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自读课文——批注——小组交流学习任务一

挑灯迎祖父——祖孙情深接灯上学——母子情切乡俗还愿——孤客心暖元宵张灯——乡俗情浓族姊远嫁——感伤浮沉朱红描字——迷恋文化献帝伴灯——岁月沧桑愿做马前卒——表达宏愿事情学习任务一

第二部分(2—11):第一部分(1):作者回忆自己记忆中有关灯笼的美好记忆和情节。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第三部分(12):深化主题,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层次结构学习任务一

【点拨】文章以“灯笼”为线索,叙述了很多零散的故事,陈情于事。从对早年乡村生活的深情,深入到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激情,深化至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宏愿。“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与思念之情;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缘分,给作者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灯笼记录着家族历史、岁月的沧桑,颇具历史况味;灯笼使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学习任务一

本文以“灯笼”为题有什么作用?“灯笼”是文章的写作线索,它串起了作者对“灯笼”相关的诸多回忆,抒发了作者对“灯笼”的各种怀念之情,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内心被激发的爱国之情。学习任务一

问题探究开篇说“火”丰富了文章内容,写出对光明的渴望;增添了情趣,避免叙述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做铺垫。作者在第一部分叙写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多余吗?有什么作用?学习任务一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发动了“九·一八事变”,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了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然而,国民党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他非常愤懑,忧心如焚。于是,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以疏解心中积郁。这一时期的散文,字里行间无不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而《灯笼》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结合背景材料,如何理解结尾段作者的宏愿?学习任务一

结尾点明主旨。作者热烈赞颂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古代将军,是他们激发了作者的

文档评论(0)

专注于方案的个性定制,修改,润色,PPT定制、设计,本人已有5年相关工作经验,具有扎实的方案及设计功底,可接演讲稿,读后感,PPT定制等多方面工作,欢迎咨询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