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初中语文语文论文泯灭与复活.docVIP

初中语文语文论文泯灭与复活.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1

泯灭与复活

泯灭与复活

?

——论古诗词的教学与人文关怀的回来

?????????????浙江·临安?朱亚华

?

???????????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顺敦厚。温顺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也。

?????????????????????????????????????????????????????????——孔子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荷尔德林

?

?

??????????????????????(一)诗性的泯灭

?

???语文人文素养的缺失已被人们普遍地关注。新中国成立以来,语文教学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从“工具性与政治性”到“工具性与思想性”,从“文以载道”到“道以文传”,在“文”与“道”的结合上做足了文章。迟至今日才幡然大悟——“工具性”与“人文性”才是语文的本源。但这一缺失导致了文化传统的断裂,导致了人文素养的荒原。时隔半个世纪才相识到语文教学非改不行,才推出了《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才刚性地规定了学生在九年义务教化阶段要背诵240首诗文。

???的确,错是前人之错,误是众人之误。当我们这个宏大的民族步入一个“新时期”、“新时代”、“新纪元”的时候,顺理向世人宣告:我们砸烂的是一种旧文化,我们建设的是一种新文化。于是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腐朽”文化便统统扫进历史的垃圾箱。在我们汉民族母语教材中也不复再现《史记》、《诗经》、《楚辞》、《离骚》、《汉乐府》,乃至“魏晋风度”、“建安风骨”亦皆为旧文化被拒之语文教学之外。充塞于课堂、学生脑际的是青一色的“红色”语言。一个曾经使国人引以为荣的泱泱诗歌大国,一下没有了诗歌,没有了词曲。人们也并不怀疑这种一元化的语文(文化)集权是对是错,所导致的结果又将如何?直至今日,好像大家们都意识到:一个失去了诗性的民族是难以挽救的,一个缺失了人文的公民是难以至高无上的,法国老人荷尔德林的至理名言——“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是何等的正确,何等的前瞻!

???若论“正确”和“前瞻”,其实我们2000多年前的孔老夫子不也曾谆谆告诫过国人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顺敦厚,诗教也。温顺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也。”诗教的作用如此之大,为何今人要割裂她,要糟蹋她,要阉割她,要泯灭她呢?

???在这短短的半个世纪里,汉民族的诗歌老人接连遭遇了三次大的“风暴攻击”。“采风运动”刚过,又是十年梦魔般的“横扫”,继之,又袭来了“新新文化运动”。众所周知,从崔健的“一无全部”到《还珠格格》的“我就是这个姑娘”,转之《大话西游》中至尊宝“爱你一万年”的宣言,催发了“新新文化”的出世,或叫诞生吧!一面是文化人指责“小燕子”没有教养;一面是一大群中小学生在背地里指责我们是“老土”。奈何?!加之新的“视听”和“网络”文化成为当今社会主体文化背景的时候,诗歌教学无疑也遇到了冲击。这位诗歌老人“杨白老”又是雪上加霜。但较之前两次风暴,好像“新新文化运动”并难以成气候。一方面是国人的文化觉醒;另一方面大家们的力挽狂澜,要提升国民的素养。于是给了诗歌及诗歌教学以“正席”。

???但至今仅仅是一个“位子”而已,潜意识的积疾性的问题仍旧在制约着诗歌教学的兴盛,制约着人文素养的弘扬。举个例子说吧,随着市场经济所带来的价值冲击,人们面对一个物质化的世界,越来越崇尚实际,现实的功利压倒了一切。由此,功利主义、好用主义泛滥(暂且不说成灾),国人趋利动力远远超过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追求。读书是为了上高校,上高校是为了有份好职业。诗歌的意境,诗人的胸襟,诗词的风格……一句话,“人文素养”的东西不少人觉得不实在,把她谓之为“乌托邦”。更为甚者,在网络媒体、中小学校内、庸俗文化圈中,践踏诗歌,教唆学生厌恶诗歌,把诗歌当作自娱自乐之工具属屡见不鲜。一首被异化了的“李白”诗:“日照香炉生白烟,李白路过烤鸭店。口水直流三千尺,摸摸口袋没有钱。”可谓是童叟脱口而出。可悲呀!至于,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成为经济搭台、旅游唱戏的广告招牌也成自然。有曾多少人知道且情愿提起屈原、辛弃疾、关汉卿、曹雪芹、文天祥、林则徐、鲁迅呢?一个太讲究功利、太计较实利的民族是很难走向成熟、走向高尚的。(陈钟梁)

???其次,说说我们自己吧。国家把编写语文教材的权力神圣地给予了我们,我们又何如不把更多更优秀更喜闻乐见的诗词文章编入孩子们每天百无聊赖的小和尚念经的读本中去呢?是怕“腐朽”的古诗词毒害青少年,还是生怕学生的负担过重?大家们都知道,儿童少年是记忆力最强的时期,他们情窦未开,杂念未萌;多读点古诗词能影响他们一辈子的成长,乃至品德、修养和语言、思维。纵观建国以来中心和地方的数套语

文档评论(0)

159****318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