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教学案例及评析.doc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教学案例及评析.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PAGEPage1页/共NUMPAGESPages4页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教学案例及评析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在教学中画出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通过想帮助学生弄清,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就是求多造林的公顷数是原计划造林公顷数的百分之几。

复习:一个乡去年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实际造林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

师:这道题怎样计算?

生:1412=116.7%。

师:原计划造林多还是实际造林多?

生:实际造林多。

师:如果把这道题的问题改为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该怎样解答呢?

(学生思考)

师:可以在纸上先画出线段图。教师边说边画出草图。

师:如果你会计算就在草稿本上算出来。

师:做完了,请你们交流一下。

生:116.7%-1=16.7%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实际造林是计划的116.7%,而计划造林是单位1的量,于是我想用实际造林是计划造林的百分数减去计划造林数就等于实际造林比原计划造林多的百分数。

师:很好。还有其它的解法吗?

生:(14-12)12=2120.167=16.7%

师:你又是怎么想的?

生: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其实就是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公顷数占原计划的百分之几。

师:他的意思你们懂了吗?

生:(齐说)懂了。

师:你喜欢用哪方法一种?

师:如果把问题改成计划造林的公顷数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你们会解答吗?

案例评析: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在解题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先求出实际造林的公顷数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再把原计划造林的公顷数看作单位1(100%),那么,用实际造林的公顷数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减去100%,就是实际造林不原计划多的。说明学生的解题思路比较广泛的,通过这个学生的交流,又发展了其他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我把例3中的问题改成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让学生独立解答,以加强题目的变化,。由于题目的问题改了,题中的单位1变了,解答的方法也就不同了。通过本课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类百分数应用题的认识,弄清题里的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也促进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还较好地培养和发展了数学应用意识,基本达成了教学设想所期望的目标。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由此可知,这部分虽是难点,但如果方法得当,会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的。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

文档评论(0)

宝ya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好文件大家想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