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1).docx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1).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烛之武退秦师

教学目标

1.品读烛之武游说秦伯的外交辞令,把握烛之武说辞的语言艺术和其中蕴含的智慧。

2.探究烛之武成功劝退秦师的原因,认识春秋时期军事、外交的行为准则。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品读烛之武游说秦伯的外交辞令,把握烛之武说辞的语言艺术和其中蕴含的智慧。

2.探究烛之武成功劝退秦师的原因,认识春秋时期军事、外交的行为准则。

教学难点:

1.探究烛之武成功劝退秦师的原因,认识春秋时期军事、外交的行为准则。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国著名军事学家孙子曾经说过“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意思是说,在战争中,如果出兵打仗,那是最下等的方法。战争的最高境界是不用一兵一卒而使敌人屈服投降。古语有云“一夫敌百万之师”,中国历史长河中曾有无数这样的人物,他们凭借自己出色的口才维护国家尊严,保护国家利益,为处于危亡的国家力挽狂澜。

今天,我们就要走近这样一位人物,领略他非凡的语言艺术。

【情境设置】

校辩论社正策划以“弱国是否有外交”为辩题组织一场辩论赛,正方观点为“弱国有外交”,反方观点为“弱国无外交”。请你以正方辩手的身份参加比赛。

【情境任务】

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挖掘其中可作辩论论据的角度,思考如何在辩论赛中使用这一材料。

活动一:还原历史现场

国家危机之时,烛之武孤身一人深入秦军大营,劝退秦师,保全郑国。现在,让我们回到历史现场,阅读课文,分析烛之武出使前所面对的困境。

1、历史背景: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郑国当时被晋国和秦国包围,原因是“无礼于晋”和“贰于楚”,结合文下注释,“无礼于晋”是指晋文公早年出亡经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对待他。“贰于楚”,“贰”的意思是指“有二心”,指郑国在公元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中,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去出使的晋国想与晋结好,但没有得到晋国的谅解。这就是所说的“贰于楚”。所以秦晋出兵师出有名。

结合课文中的插图“春秋列国形势简图”可知,晋国和秦国都是大国,并且驻扎的函陵和氾南本属郑地,可以说郑国在两大强国的夹攻下毫无还手之力,此时郑国已经到了危急存亡的时刻。

2、课文还有哪些地方体现郑国之危、郑国之急?

①佚之狐“国危矣”

一个“危”字,直接点明郑国当前危急存亡的客观形势,一个“矣”更是增加了这种沉重感、紧迫感。

②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面对佚之狐的推荐,烛之武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推辞,而面对烛之武的推辞,作为一国之君的郑伯,不但“急”了,而且急到“求”;不但“求”,而且是求“子”,在春秋时代,被国君称为“子”的,往往都是国君所敬重的老臣、贤臣;并且直截了当地承认自己有“过”(“是寡人之过也”),没有任何委婉的辞令,可见形势“危”、心理“急”到何种程度。

③夜缒而出

夜,名词作动词,在夜里;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当烛之武接下任务后,作为一国外交使者,本应光明正大,却选择在晚上用绳子拴着自己送出城门,连城门都不敢开,可见形势之“危”和“急”。

活动二:鉴赏语言艺术

烛之武临危受命,面对强大的对手,凭借自己出色的口才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尊严。清代谢有辉评价“烛之武一言,贤于百万师”。品读课文第三段,鉴赏烛之武的语言艺术,完成下表。

原文

内容

技巧

态度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既”已经,面对秦、晋围郑的现状,烛之武表示“郑既知亡矣”,先行放低姿态,向秦国示弱,从三国的关系中抽身,将秦晋与郑的矛盾转移到秦、晋两国中。同时提出观点时用一个“若”字,一个“敢”字,将自身放低的同时,通过假设紧紧围绕一个“益”字劝说秦伯。

示弱臣服,以退为进

在劝说秦伯时,烛之武时时称“君”,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及自身的谦卑;阐述观点时,句末通常用“也”“矣”,语气平和。

平和委婉,态度谦卑。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烛之武从地理位置的角度向秦伯阐述亡郑于秦国有害无益。从地理位置上看,郑国与晋国接壤,亡郑增加的是晋国的土地,当晋国的土地增加了,意味着晋国的国力增强,而晋国国力的增强,也必然意味着秦国国力的相对削弱。一“厚”一“薄”,同样想要扩张的秦伯自然不可能意识不到攻打郑国的害处。

阐述利害,晓之以理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假设了亡郑于秦国有害无益的情况后,烛之武继续向秦伯假设存郑的情况。存郑相当于为秦国在东边设置了一个接应点和补给站,对秦国来说有益无害。

亡郑有害无益,存郑有益无害,两相比较,利害关系明确。烛之武紧紧围绕一个“益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K12精品教育资源分享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3月20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