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高二上学期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docx

5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高二上学期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5.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选择性必修1教材的最后一章的,建立在必修第一册和本册前几章的地质、地貌、气候、植被、水文等内容基础上,既有利于学生根据已知来接受未知,也帮助学生深化理解新知。本节教材根据学科内在逻辑线索,主要编排了“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和“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休响应”四个标题,分别从要素联系、整体功能、演变过程和响应干扰等不同角度解释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二、学情分析

通过必修第一册和本册前几章的学习,学生已经对自然地理环境要素:气候地质、地貌、植被、水文、土壤等比较熟悉,也比较明确每个要素分析的角度。但面对综合性比较强的本节,学生还是比较难理解的。

三、课时目标

1.结合实例(塞罕坝),能够阐明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2.举例(塞罕坝)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自然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及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3.从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视角分析一些自然现象(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塞罕坝历史的视频、对塞罕坝的探究、植被漫长演化过程的视频,让学生认识到“珍惜爱护天然植被,因地制宜营造人工植被”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四、评价任务和学习活动

导入:通过几幅美景(夏季、秋季的)震撼学生的认知。引起对塞罕坝的向往,探究的欲望。再通过一段视频,了解塞罕坝的变化,引出自然环境及其要素。

【评价任务】说出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师活动】与前面所学各种循环联系,总结出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描述方法。(这些要素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通过水循环过程、生物循环过程、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大气循环使自然环境要素间时刻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时刻变化着,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所以我们从气候、地形地质、水文、生物、土壤来描述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评价任务】请结合两幅图和学案上塞罕坝的介绍,描述描述塞罕坝的地理环境特征。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交流,回答。

【教师活动】对学生回答及时点评和纠正,强调位置的过渡性和环境的脆弱性。课堂探究

前世:千里松林,狩猎之所展示材料一

材料一:塞罕坝,辽金时期号称“千里松林”,明代、清初时期为蒙古游牧之地,是一处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集的天然名苑。1681年,清康熙皇帝在此设立了皇家猎苑“木兰围场”。清朝中前期,塞罕坝自然生态环境基本上保持着原始状态。

【评价任务】合作探究一:

1.松草为该地的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来源,说明这些有机物的合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分析至清朝中前期,塞罕坝自然生态环境仍能基本维持原生态的原因。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交流,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总结。通过光合作用反应式,点拨有机物形成中,各自然环境要素综合作用。

总结出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一: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曾经:草木不见,黄沙弥漫

展示材料二、三

材料二:清同治二年(1863年),清王朝国力虚弱,“木兰围场”开始了第一次大规模伐木、垦荒,以补国库空虚。后遭遇日本侵略者的掠夺采伐和连年山火,到解放初期,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当年“山川秀美、林壑幽深”的胜境不复存在。

材料三:国家气象资料表明:上世纪50年代,北京年平均沙尘天数56.2天。塞罕坝此时已是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荒凉景象。草木不见,黄沙弥漫,风起沙涌,肆虐地扑向一百多公里外的北京城。

【评价任务】合作探究二:

1.说出导致塞罕坝自然环境特征发生变化的原因。

2.说明塞罕坝自然环境特征的变化。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交流,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总结。思维导图形式进行总结各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总结出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二: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今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展示材料四、材料五

生物:植被破坏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环境更加脆弱;

大气:气候更加干旱,温差加大,黄沙弥漫

水文:径流不稳定,河湖水量减少,甚至干涸;

土壤: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土壤变干沙化;

岩石:岩石裸露,岩石的风化侵蚀速度加快。

材料四:国家气象资料表明:上世纪50年代,北京年平均沙尘天数56.2天。塞罕坝此时已是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荒凉景象。草木不见,黄沙弥漫,风起沙涌,肆虐地扑向一百多公里外的北京城。

【评价任务】合作探究三:

1.推测林场建设初期造林成活率低的自然原因。

2.我来说说塞罕坝“荒原变林海”后的意义。

巨大的生态效益: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碳汇能力;调节大气成分,净化空气;提升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的能力;有效遏制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有效阻滞了浑善达克沙地南侵;生物多样性大量增加,生态环境稳中向好;

显著的社会效益:塞罕坝林场助推区域发展,创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xul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