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青少年“空心病”的成因及应对措施探究.docx

青少年“空心病”的成因及应对措施探究.docx

此“医疗卫生”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青少年“空心病”的成因及应对措施探究

摘要:以认知的空虚与孤独、情感的淡漠与迟钝、行动的无动力和无目标为标识的“空心病”,正在摧毁青少年的奋斗精神。从自我认知、社会支持及需求层次理论探究其心理机制,提出以树立信心提升自我效能感,联结他人丰富心理资源体系,规划目标增强社会责任意识等应对措施,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摆脱“空心病”的困扰。

关键词:空心病;自我认知;社会支持;需求层次

英国诗人托马斯·艾略特在《空心人》中写道:“空心人,是填充着草的人,倚靠在一起。”这首诗以意象堆积的手法和强烈的悖论描绘出现代人的空虚、焦虑。而身处Z时代的部分青少年由于深陷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构建的虚拟空间,加之面对瞬息万变且充满不确定性的社会环境,在不愿努力应对的无意识中也形成了类似的“空心病”现象,即一种因价值观缺失导致的心理障碍,表现为对生活的漠然或缺乏生机的状态,经常困惑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却不愿付诸行动[1]。目前家庭、学校、社会对青少年“空心病”的认识严重不足,深入挖掘其心理机制,采取积极措施以应对此类问题,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迫在眉睫。

一、“空心病”的定义

自徐凯文2016年首次提出“空心病”概念以来,这种由价值观缺失所致的心理障碍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如用“空心”描述大学生中因迷茫、孤独、无望等价值观缺失导致的心理障碍,或伴有生活乏味、无方向感、学习内驱力停滞、人生意义感丧失等“青春综合征”[2]。也有人将由于缺乏支撑个体生存与发展的意义系统,无法对自我的生存境遇进行有效解释与应对的精神贫瘠状态视为“空心病”,或者将其视为一种由不良心理状态引发的孤独、抑郁、自我评价偏差甚至伴有自杀意念的消极心理现象[3-4]。

整体而言,“空心病”表现出兴趣下降、情感低落、意志消沉的“三低”现象,甚至会出现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生无意义感和生活迷茫感等状态[5]。

二、“空心病”的特征分析

“空心病”个体一般缺乏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未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身边的一切事物毫无兴趣,消极应对,这是一种类似习得性无助的表现,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临床医学疾病。从心理学角度而言,“空心病”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

(一)认知:空虚与孤独

“空心病”个体会经常感到内心空虚,缺乏满足感,或者感到与周围世界的联系缺失,导致孤独感增加。这种心理上的负面感受,常常源于个体内在需求和外部环境的不匹配而产生的意义感和归属感的缺乏。一方面,由于沉迷虚拟社交,个体希望通过社交媒体、网络游戏等虚拟世界逃避现实,寻求认同感,殊不知不仅没有达成所愿,反而加剧了空虚和孤独,加深了与现实生活的脱节,导致正常社交关系的匮乏,以及与他人之间现实交流的严重不足。“社恐”“i人”等网络流行词语正是对长期与外部环境失联,局限于自我舒适区人群的真实写照。另一方面,社会营造出的“娱乐至死”“享乐主义”氛围,也让本应奋斗的青少年陷入迷茫焦虑,在随波逐流中选择了日渐封闭自我,进入“躺平”“摆烂”的所谓“佛系”状态。而一旦长期处于无所事事、得过且过的状态之后,他们又会陷入一种“愧疚”“自责”的“病态”循环漩涡。悄然间,一个个应当独立的个体沦落为丧失灵魂的“空心人”,空虚与孤独也就无可避免。

(二)情感:淡漠与迟钝

“空心病”的另一个特征是情感的淡漠和迟钝,对于生活中的事物和人际关系表现出较低的兴趣和情感投入。而个体对情感体验的减弱或匮乏,又会转化为对他人、事件或环境的冷漠态度和关注的不足。这种状态可能源于长期压力,如中考、高考的升学压力,或考公考编、求职的就业压力,甚至是催婚催育的生活压力;也可能源于经历重大变故后的心理创伤,如受到强烈刺激后,“空心病”个体会认为生命无价值、人生无意义,一切努力都是徒劳,似乎唯有悲观、冷漠、无情才是自己最好的“保护”;还可能源于成长期间亲人的情感忽视,这种看似不起眼的情感忽视可能会导致个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变得迟钝或消极,尤其是童年时期未能得到父母足够情感关怀的个体,即便成年以后,在情感表达或者体会他人情感方面仍会存在困难,人际交往的不畅也使其倾向于选择逐渐疏离人群,而这又将再次加重情感体验的匮乏,最终陷入所谓“佛系”状态。

(三)行动:无动力,无目标

“空心病”个体缺乏对未来的期待和目标,感受不到生活的动力和意义,对生活的热情不足,甚至不知道为何而活。存在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类具有选择人生目标以及向目标奋进的能力[6]。自我决定论也认为,人类是生命有机体,具有探索发现、应对挑战以及追求美的动机[7]。而“空心病”因“心空”无物、无动力,导致自主性的动机缺失,这些动机的消失又会以消耗有限的心理资源为代价,引发自我“内耗”,如对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不愿亲身实践,只想“纸上谈兵”,思索虚无缥缈的问题。长此以往,情绪耗竭会消磨所有

文档评论(0)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信息技术指导,信息化类标书制作等,有20年相关工作经验。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11月15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