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PAGE
PAGE1
《木兰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乐府”的有关知识。?
2.体会文章作者对木兰爱国精神的赞美。?
3.学习本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
二.学法引导?
1.本诗诗韵婉转,琅琅上口,学生易记易背,课前要求学生先背诵,可以采用以下三步法:①利用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粗读课文,了解大意;②分段细读,抓住叙事诗的特点,概括故事大意,明确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③再读成诵,抓住诗中对木兰的心理、动作等描写的诗句,分析木兰的形象,进而正确把握诗的主题。?2.能复述,扩写成改写故事,理解详写和略写的好处,找出对比和排比的句子并能说出运用修辞的作用。?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讲析木兰的形象为什么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喜爱,以致家喻户晓?这一点主要通过讲清木兰替父从军的“孝”和保家卫国的“忠”(爱国)两种精神让学生领会。?
2.难点:本文的材料安排为何有详有略。这一点要通过组织学生讨论本文的中心来解决。?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
1.熟读全诗,看文章可分成几个部分。?
2.重点分析前三部分,这是故事的发生、发展和高潮部分,看在这一部分中,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第二课时?
1.分析剩下的课文,全面把握人物形象。?2.学习改写文章。?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人新课?
前一段时间,闻名全球的迪斯尼公司投入巨资将中国的一部古代文学名著搬上了银幕,轰动了世界,大家知道这部影片叫什么名字吗?对,是《花木兰》。花木兰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女英雄,她到底有什么魁力,以至于风靡世界,打动了不同种族人民的心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疑问,来学习木兰的最初雏形——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相信大家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二)明确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大致情节。?
2.通过分析诗歌,理解木兰的形象。?
(三)整体感知?
l.检查预习效果,给加点的字词注音。??
2.速读课文,将诗歌分成四部分,每部分用四个字简单概括内容。?
第一部分(1一3段)替父从军。?
第二部分(第4段)十年征战。?
第三部分(5一6段)凯旋而归。?
第四部分(第7段)结尾附文。?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背景介绍?
关于《木兰诗》产生的年代,有多种说法。从诗中的地名看,诗的时代背景,当与北魏和柔然的战争有关。而游牧民族强悍尚武的社会风气则是它产生的社会基础。?
2.诗的结构是按时间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的。?
3.分析第一部分,写木兰决定替父从军。?
(1)文章一开始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
文章一开始写的是木兰的忧愁情态:“唧唧复唧唧”,而不是直接写木兰从军的原因。这样写有两个好处,①引起读者悬念——木兰为何优?为何愁?②能使文章简洁。如果从起因开始写,将相当复杂。?
(2)第一段,木兰的身份是什么?“当户织”一句可以看出木兰是一个辛勤劳动的女子,而不是侯门小姐,这为下文替父出征奠定了基础。?
(3)木兰到底为何如此忧虑呢?(让学生自读第二段找答案,然后请同学用自己的话讲述。)?
原来此时国家有战事发生,召木兰的父亲入伍,可是父亲年纪大了,家里又没有成年的男子可代父亲入伍。?
那木兰可以替父从军,又愁什么呢??
古代歧视女子,女子没有地位,要求她们“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不准抛头露面,法律不允许女子入伍。?
是否毫无办法?聪明的木兰想出了什么主意??
女扮男装。?
女扮男装,冒着很大的风险,一是怕别人识破,更主要的是上战场面对的将是死亡,但木兰一片孝心,为了自己的父亲,死有何惧??
大家对照自己想想,你是怎样对待父亲的呢?与木兰一比,是否有所感悟??
(4)思考一下这两段叙述木兰替父从军的前前后后,人物在这段时期心理活动起伏很大,同学们试着把握一下。?
忧虑(唧唧复唧唧)——反复思考——下定决心(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5)第三段,写木兰紧张地做准备工作,迅速从家出发和奔赴战场途中的见闻感想。先就“愿为市鞍马”做文章,用排比的句子,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要啰嗦地写呢?为什么不写在一个地方买齐??
这样写有以下几个作用?
①写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要采买上好的用品。?
②战事紧迫,时间紧张,渲染出一种紧锣密鼓的气氛。?
③这是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诚如谢榛所说:“若一言了问答,一市买鞍马,则简而无味,殆非乐府家数。”(《四溟诗话》)联想我们曾学过的一首乐府歌辞《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中小学课堂教学设计.docx
- 第一单元写作《写出人物的精神》指导课教学设计.docx
-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doc
- 《 写出人物精神 》教学设计.docx
- 《变色龙》教学设计.docx
- 《曹刿论战》公开课教学设计.docx
-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doc
-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docx
-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docx
-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docx
- (4篇)XX区抓党建促基层治理培训心得体会汇编12.docx
- 汇编1154期-在培训班上的讲话汇编(3篇).doc
- 汇编1173期-专题党课讲稿汇编(3篇)112.doc
- 汇编1076期-主题党课讲稿汇编(3篇).doc
- 汇编1177期-学习心得体会汇编(3篇)112.doc
- (6篇)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心得体会汇编.docx
- 汇编1166期-坚定理想信念、全面从严治党、担当作为专题党课讲稿汇编(3篇)112.doc
- 汇编1174期-专题党课讲稿汇编(3篇)112.doc
- 教育13期-主题教育学习心得体会、研讨发言材料参考汇编(3篇).doc
- 汇编1458期-心得体会研讨发言提纲参考汇编(3篇)123.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