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PAGE2
《精细化学品与工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FineChemicalsTechnology
课程代码
241212314
适用专业
化学工程与工艺
课程类型
专业选修课程
学时/学分
32/2
考核方式
考试
先修课程
有机化学、化学工艺学
后续课程
涂料工艺学、环境化学
使用教材
《精细化工产品工艺学》,李和平主编
二、课程简介(性质、任务)
精细化学品与工艺是系统阐述各类精细化学品的定义、分类、制备方法、构效关系等理论和方法的一门学科,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专业选修课。本课程设计有机合成、无机材料、分析分离技术、物理化学、生物学、材料学等诸多学科专业,具备学科的交叉及目标产品的商品化两大特征。主要通过课堂讲授的方式,使学生基本掌握精细化工的范畴,特点,发展方向;了解部分常见精细化学品的分类、化学结构、合成化学、应用性能及范围;了解现代精细化工领域所采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有助于学生学习和积累从事精细化工科研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以下能力:
课程目标1掌握各类精细化学品的定义、分类、典型品种、化学结构特征、理化性质、代表性合成方法与生产工艺,初步掌握研究开发精细化学品的思路与方法。(支持毕业要求2.4问题分析)
课程目标2了解现代精细化学品与工艺领域中所采用的新技术,熟悉有机合成与配方设计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培养学生查阅文献、制定方案、整理结果、撰写论文的科研素养和科研能力。(支持毕业要求2.4问题分析)
课程目标3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科学严谨、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学习态度和职业道德,养成良好的科学习惯,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为今后参加实际工作或进一步深造打下的良好基础。(支持毕业要求8提升从业能力)
四、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
课程目标
支撑的毕业要求
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
支撑强度
课程目标1
2.问题分析
2.4能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第一性原理,借助文献研究,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化学工程活动过程的影响因素,获得有效结论。
L
课程目标2
2.问题分析
2.4能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第一性原理,借助文献研究,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化学工程活动过程的影响因素,获得有效结论。
L
课程目标3
6.工程与可持续发展
6.3能够熟悉和理解17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理念和内涵,并具备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M
五、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及其对课程目标的支撑
课程内容(章)
课程内容(节)
课程目标
教学方法
理论学时
考核方式
第一章 概述
1.1精细化工与精细化学品的概念
1.2精细化学品的分类与生产特点
1.3国内外精细化工的发展状况
1.4精细化学品概论课程的学习方法与参考文献的介绍
课程目标1
讲授法、任务驱动法、案例法、讨论式法等
4
考试
课堂提问
第二章 表面活性剂
2.1表面活性剂的定义、化学结构与分类
2.2表面活性剂的物理化学性质
2.3表面活性剂的合成
2.4表面活性剂的应用
课程目标2
讲授、案例教学、混合式教学
6
考试
课堂提问及作业
第三章 染料与颜料
3.1光和颜色关系的基本概念
3.2重氮化与偶合反应
3.3纤维素纤维用染料
3.4还原染料
3.5活性染料
3.6合成纤维用染料
3.7羊毛用染料
3.8功能染料
3.8有机颜料
课程目标2
讲授、案例教学、混合式教学
8
考试
课堂提问及作业
第四章 高分子助剂
4.1概述
4.2增塑剂
4.3抗氧剂
4.4光、热稳定剂
课程目标2
讲授、案例教学、混合式教学
4
考试
课堂提问及作业
第五章 食品添加剂
5.1食品添加剂的要求、管理和使用标准
5.2食品添加剂的分类
5.3防腐剂和调味剂
5.4抗氧化剂和乳化剂
5.5增稠剂和食品色素
课程目标2
讲授、案例教学、混合式教学
6
考试
课堂提问及作业
第六章 新材料与新技术
6.1功能高分子概述与分类
6.2感光与导电高分子
6.3生物医用与高分子膜材料
6.4离子交换树脂与大孔吸附材料
课程目标3
讲授、案例教学、混合式教学
4
考试
课堂提问及作业
六、课程成绩评定及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方法
1.课程考核方式及成绩比例
本课程为考试课,考核由作业、期中考核和期末考试测评等组成,课程成绩=作业×20%+期中考核30%+期末考试×50%。成绩考核采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形成性评价主要根据平时作业、课程实验和期中考核等,占终评总成绩的50%。终结性评价方式为期末闭卷考试,占终评总成绩的50%。
课程目标各项考核方式及成绩比例见下表:
表5课程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