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2025年咏雪教学反思.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雪韵悠扬,教思绵长——《咏雪》教学反思

回望讲授《咏雪》的情境,我的内心依旧充满了激动与感慨。这堂课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传授,更是一场心灵的触动,我深刻体会到了语文教学的魅力与挑战,也在反思中不断成长。

一、教学设计的初衷与挑战

《咏雪》作为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首篇”,其内容的浅显与意蕴的丰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备课之初,我力求打破传统文言文教学的固有模式,避免陷入朗读、解释、归纳的机械循环。我渴望构建一个充满活力、开放包容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畅所欲言,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为此,我围绕“雪”这一核心元素,设计了一场思辨式的讨论,并融入了换标点、换词语、角色扮演等教学巧思,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同时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这样的教学设计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如何引导学生摆脱教辅书的束缚,勇敢表达个人观点?如何在思辨的过程中,既保持对文言文的敬畏之心,又能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的独特魅力?如何既保持课堂的趣味性,又能确保教学的有效性?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促使我在教学设计上不断推敲和完善。

二、课堂实践的亮点与不足

当课堂真正展开时,学生们的表现令我倍感惊喜。以下是我结合具体教学设计环节进行的深入分析:

我以“让我们携手跨越时空的界限,以文字为舟,驶向千年前的那场冬日吟雪盛宴,共同感受那场雪的独特韵味与意境”为引,为学生深入学习文言文铺设了诗意之路。

(一)初读,知“雪”

在初读阶段,我通过展示无标点与有标点文言文,引领学生实践断句与正音。学生们通过个人尝试、同桌互读及全班展示,初步掌握断句技巧。同时,通过讨论句读规律与概括文章内容,深化了对文章结构的理解,为后续深入学习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研读,悟“雪”

《世说新语》以其精练含蓄、隽永传神的语言而著称,明代学者胡应麟曾赞叹道:“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然生动,简约玄澹之中,真致无穷,实为古今绝唱。”

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我刻意避免简单“贴标签”,而是鼓励学生们结合文章内容深入挖掘。谢太傅的和蔼可亲与平和宽容,我引导学生从“欣然曰”“大笑乐”等细腻的词句中细细品味;对于兄子胡儿,我则通过变换标点、引导学生体会不同情感下的朗读,来展现其思维敏捷却性子急躁,或许还略显缺乏想象力的特质;至于兄女谢道韫的聪明机智与文学才华,我则指导学生通过变换“未若柳絮因风起”一句的重音,来深刻体会其才情之横溢。

这堂课的高光时刻,是角色扮演这一环节的进行。对于这一教学环节的推进,我内心实则有些忐忑。此举一成,这堂课无疑将增色不少;反之,则成为浪费时间的拖沓之举。在备课过程中,对于角色扮演的人选,我心中虽已有所考量。但为了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我还是鼓励学生依据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来推荐合适的人选,学生也十分默契,推举的学生都极为恰当。首先是谢太傅的角色,我班的小胡同学,平日里便沉稳内敛,有着不符合他这个年纪该有的“老成”。确实,选他读谢太傅准没错。小谢同学,品学兼优,浑身散发着书卷气,没错,确乎是“才女”。小卢同学,平时行事颇为直率、略显莽撞,谢朗无疑。就这样,全班齐读旁白,这三位同学分饰角色,语气语调拿捏得堪称一绝。我站在讲台上,一瞬间的恍惚,正是应了我课前提到的那一句,数千年的咏雪赛场,真真切切地在我眼前上演了。那一刻,没有文言文学习的枯燥与无聊、没有师生间貌合神离的知识传授。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我与学生,早已沉入了文本、走进了那个历史场景之中,动心,动情。

(三)品读,赏“雪”

这一环节,我围绕课后思考探究第二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派代表来发表见解,我视此为课堂动态生成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学生的意见分成了两派,一是“柳絮派”,一是“撒盐派”。对这一环节,我心中早有预设,却仍犯了一个极为致命的错误。在潜意识里,我将学生视为能够精准演绎我预设剧本的“演员”,一心想着要让这一环节充满思辨色彩,却在实际操作中,以自己的思路强行牵引学生进行分析。那一幕,我至今记得很清楚,班长小王站起来回答认为“柳絮”更好,并打算将其与“盐”做对比,孩子的话说了一半,我直接打断,不要这样说!从本体与喻体的关系进行分析。孩子愣愣地站在原地,不知所措。想及于此,我仍面红耳赤,我剥夺了一个孩子自由表达思想的权力。

(四)创读,写“雪”

三、教学反思与改进策略

这堂课的成功之处,可总结为一个“读”字。在反复诵读中,学生们不仅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更在无形中培养了文言文的语感,这是任何教辅资料都无法替代的宝贵体验。通过“初读,知‘雪’”“研读,悟‘雪’”“品读,赏‘雪’”到最后的“创读,写‘雪’”,每一步都紧密围绕“读”字展开,层层递进,由浅入深,让学生们在读中思,在读中悟,在读中成长。今后的文言教学中,我也将继续强化诵读环节,鼓励学生多读、多背,让文言文的声音在学生的心中回荡。教学并非一个僵化的模式,而是需要根据学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9****319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购买前请先付费阅读,避免购买错误。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