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浙江省金华十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pdf

浙江省金华十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pdf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金华十校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卷

注意:本卷共四大题,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按规定用笔将所有

的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一、现代文阅读(32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我国自古就有尊崇和弘扬工匠精神的优良传统,一些工艺水平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

位。瓷器、丝绸、家具等精美制品和许多庞大壮观的工程建造,都离不开劳动者精益求精的

工匠精神。《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映的就是古代工匠在切割、打磨、雕

刻玉器等时精益求精、反复琢磨的工作态度。《庄子》中讲庖丁解牛游刃有余,“道也,进

乎技矣”。可以说,我国古代非常注重工匠精神,形成了“尚巧工”的社会氛围。新中国成

立以来,我们党在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始终坚持弘扬工匠精神。无

论是“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取得的辉煌成就,还是高铁、大飞机等的设计与制造,都

离不开工匠精神,都展现出我们对工匠精神的继承与发扬。

弘扬工匠精神有助于提高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我国是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

在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总体而

言,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

进制造业,关键在于提高创新能力,而工匠精神是助推创新的重要动力。工匠精神不是因循

守旧、拘泥一格的“匠气”,而是在坚守中追求突破、实现创新。把工匠精神融入生产制造

的每一个环节,敬畏职业、追求完美,才有可能实现突破创新。我们要通过弘扬工匠精神,

培育劳动者追求完美、勇于创新的精神,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奠定

坚实基础,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弘扬工匠精神,需要培养尊崇工匠精神的社会风尚、构建相应体制机制。一个国家、一

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共同推动。社会对各种人才的评价会直接影响劳动

者努力进取的方向。我国虽然有“尚巧工”的传统,但技能人才在传统社会一直得不到应有

重视。当前,社会上依然存在轻视职业教育、不重视技能人才的现象。2019年9月,习近

平总书记对我国选手在世界技能大赛取得佳绩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对推动经济

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要在全社会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

才、技能报国之路。”这就要求我们倡导尊崇工匠精神的社会风尚,为弘扬工匠精神营造良

好社会氛围。

(选自《人民日报·在新时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材料二:

工匠精神在当代具有广泛的社会适用性。现代社会的变化发展,使得“工匠"这一传统

称谓,变成了一个不断丰富的动态群休性称谓。“工匠"主休的范围扩大至每一位劳动者,

可以说每一位"恪尽职业操守,尚精益求精"的社会主义劳动者都是新时代的“工匠”。

在教育理念方面,培育工匠精神的理念正逐步深人人心,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内容

及体系。理念对教育实践具有引领和导向作用,随着“将盐溶入汤里"的“课程思政"理念

的推广与影响,不少高校将该理念运用于培育工匠精神,虽然没有专门开设工匠精神教育课

程,但学校的不少通识和专业课程都能贯彻、渗透培育工匠精神的要求。教师立足本学科挖

掘工匠精神的相关元素,倡导学生追求卓越、精益求精、勇于创新。

其次,在课程设置方面,突出表现为方式上采取阶梯式递进、内容上传统与现代并重、

形式上固定与行走结合。尽管有些院校开展的课程没有与培育工匠精神完全配套,但不少院

校的课程已符合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基本要求,让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一个进阶升级的过程。

有的中学课程设置呈现“四个阶梯式"递进形,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成长需要,采

取不同的形式对学生开展创新教育。

再次,在课外活动方面,不少学校都依托各类平台与资源开辟“第二课堂”,展开丰富

的实践教育活动,培养学生通力合作、专注钻研、创新创造的精神。

当然,不少学校未能站在一定高度准确把握工匠精神的重要意义,师生对工匠精神的认

识不足。目前学界似乎一直将其同蓝领工人关联,普遍认为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应当培育的。

其实,工匠精神并非“工匠的精神”,它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75****220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