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2024-2025学年度高中历史教学课件(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2024-2025学年度高中历史教学课件(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

  1. 1、本文档共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学习目标1.了解辽朝政治制度的特点、形成原因,并对其进行评价。了解辽朝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理解宋辽关系和辽朝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中的贡献。2.梳理金朝的发展历程,认识金朝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影响。了解金朝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3.运用史料,分析行省制的特点、形成原因及影响。

时空坐标契丹国建立猛安谋克制

契丹帐[北宋]苏颂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以诗证史

铁骑争霸——辽与西夏01

任务一辽宋夏金时期是北方民族进入中原与汉民族加速交融的时期。阅读下表,将字母所示信息,填入表格中编号所处位置。A.契丹族;B.南、北面官制度;C.四时捺钵制度;D.上京;E.党项族;F.兴庆府;G.金朝;H.一制二称辽西夏民族历史①与鲜卑同源,从事游牧、渔猎生活②是古代羌人的分支,唐末形成边疆藩镇建立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定都③1038年,元昊称帝,定都④政治制度⑤: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⑥:“捺钵”意为皇帝的行宫、行帐,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迁徙的行营是流动的国家政治中心。⑦:西夏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还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民族关系辽与北宋长期对峙,大部分时间里维持了和平局面,通使频繁,贸易活跃北宋灭亡后,西夏向⑧称臣,仍然保持事实上的独立①:A②:E③:D④:F⑤:B⑥:C⑦:H⑧:G基础落实

头下军州是辽代地方行政制度之一。辽代的地方行政制度以部族制和州县制双轨分治。除此之外,还有头下军州,是由辽的宗室、大臣、外戚和所属部族首领中立有战功者,以其所分得或所俘获的人口为主体建立的地方行政单位。头下军州的刺史由中央任免。其他官吏则由头下主自行委派。头下军州的赋税除酒税和一半田租交纳辽政府外,其余全归头下主。概念阐释

党项族称汉称乌珠、兀卒皇帝乌尼太后宁令大王谟宁令天大王领卢枢密自中书令、宰相、枢使、大夫、侍中、太尉已下,皆分命蕃汉人为之。——《宋史·夏国传上》

任务二阅读辽墓壁画《契丹人引马图》(见教材引言),我们可以从中获取哪些历史信息?基础落实答案契丹人服饰、发型富有北方游牧民族特色;马匹肥壮表明畜牧业发达;铁马鞍制作精巧表明冶铁业发达。

基础落实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辽史·百官志一》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谓之契丹官,枢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余靖《武溪集》卷18《契丹官仪》任务三阅读教材第一目“学思之窗”,回答下列问题。(1)材料反映的辽朝职官设置特点是什么?答案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实行“双轨”政治制度分别管理。

基础落实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辽史·百官志一》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谓之契丹官,枢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余靖《武溪集》卷18《契丹官仪》任务三阅读教材第一目“学思之窗”,回答下列问题。(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评价辽朝这一政治体制。答案这种承认汉法,设立南、北面官的做法,实际上是对先进封建文明的肯定和保护,促进了契丹社会向封建制过渡;有利于民族交融,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辽以“华”的姿态与宋朝在当时中国竞相逐鹿的主要原因。材料自辽景宗开始,辽朝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内容包括整饬吏治、重用汉族官员、确立嫡长子继承制等。辽景宗注重学习汉族的统治经验,寻求汉人的治国之道和政治经验和教训。保宁八年(976)“实行科举,为汉族知识分子入仕打开通路”。被辽朝占领的燕云十六州地区的汉人和战乱中被俘的汉人,长期生活在辽朝,并且其中一些还担任官职,受到重用。随着汉人在辽长期的生活居住和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汉族士人的思想逐渐发生变化,这种变化表现为“汉官不思归”。但就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此时的辽已经“习汉风”,或者说是原来的“华夷之辨”此时已发生了变化。其后的辽圣宗心慕华风,崇尚儒学,更是在思想文化领域一步步向汉族靠近。辽朝的“尽习汉风”让原本意义上的华夷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辽以“华”的姿态与宋朝在当时中国竞相逐鹿。——摘编自常虹《从宋辽民族关系演变看华夏民族认同》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教辅之家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法律、医学电子书,案列评析、合同PDF、教学设计、课件、导学案、中考、高考复习专题资料、试卷、真题、钢琴谱。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4年02月15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