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42《扬州慢》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3).docx

42《扬州慢》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3).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扬州慢》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姜夔及其创作风格,掌握“慢词”特点,理解“黍离之悲”内涵。

2.品味词中意象,赏析对比、用典、移情于物等艺术手法,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3.体会词人对昔日繁华的追思、对山河残破的悲痛,培养家国情怀与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扬州昔日繁华与今日衰败的对比,体会“黍离之悲”。赏析词中运用的艺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难点:理解移情于物、通感等手法在营造意境、抒发情感方面的作用,深入领悟词的深层意蕴。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播放展现扬州今日美景的视频,提问:“在大家印象中,扬州是怎样的?”

引导学生描述扬州的美丽与繁华。接着展示古代文人描写扬州繁华的诗词,如“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等,让学生感受扬州在古代的盛景。话锋一转:“但在南宋时期,扬州却经历了一场浩劫,变得破败不堪。今天,我们就跟随姜夔的脚步,走进他笔下的扬州,看看那时的扬州究竟发生了什么。”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3分钟)

结合PPT内容,简单介绍姜夔:“姜夔,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南宋著名词人。他一生未入仕途,却在诗词、音乐方面造诣极高。其词风清丽典雅,自成一派。”重点讲述写作背景:“1127年靖康之变后,南宋建立。1129年和1161年,金兵两次南侵,扬州惨遭劫掠。1176年,姜夔途经扬州,目睹扬州的荒凉景象,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扬州慢》。”

(三)解题(2分钟)

解释“扬州慢”:“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重抒情,一般篇幅较长。‘扬州慢’是姜夔自创的词调和乐曲,它既是词牌,也是题目,主要描绘扬州战后的景象。朗诵时,语速要慢且舒缓。”

(四)初读感知(5分钟)

1.教师富有感情地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感情基调,感受词的韵律美。

2.学生跟读,初步体会词中的情感。

3.学生自由朗读,同桌之间互相倾听、纠正读音和节奏。

4.请几位学生单独朗读,其他同学进行评价,教师总结并强调易错字音和节奏要点。

(五)研读小序(5分钟)

引导学生阅读小序,思考问题:“小序交代了哪些内容?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组织学生同桌之间交流讨论。

请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小序交代了写作的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地点(维扬,即扬州)、天气(夜雪初霁)、所见之景(荠麦弥望、四顾萧条等)、作者的感受(予怀怆然)以及写作缘由(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认为这首词有‘黍离’之悲,那什么是‘黍离之悲’呢?”

展示《诗经·王风·黍离》的内容,解释“黍离之悲”:“一位周朝士大夫路过旧都,看到昔日宫殿变为农田,心中哀伤,写下此诗。

后来‘黍离之悲’就用来表示家国残破之痛、昔盛今衰的感伤之情。姜夔笔下的扬州也经历了由盛到衰的变化,他的词中也蕴含着这种深沉的悲痛。”

(六)上阕赏析(25分钟)

1.整体感知扬州城的特点:

让学生齐声朗读上阕,思考问题:“词人眼前的扬州城是怎样的?上阕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扬州城现在的特点?”

请学生回答,明确“空城”是词眼。

分析对比手法:提问:“上阕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扬州的昔日繁华和今日衰败?”

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词句,如“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描绘昔日扬州的繁华,“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展现今日的破败。总结对比手法的作用:“通过昔日‘名都’与今日‘空城’的对比,鲜明地表现出扬州城的兴衰变化,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

品味意象与手法:分组讨论上阕中运用的意象和艺术手法,每组推选代表发言。

教师结合学生回答,总结: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运用用典、虚实结合和对比手法。“春风十里”化用杜牧诗句,象征昔日繁华,是虚写;“荠麦青青”是眼前实景,突出今日的萧条冷落,今昔对照,强化了扬州的荒凉。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运用拟人、移情于物的手法。废池、乔木本是无情之物,却“犹厌言兵”,深刻反映人民对战争的痛恨,也侧面控诉当权者的软弱无能。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运用通感和双关手法。以触觉写听觉,“吹寒”既指天气寒冷,更指内心凄寒,角声与寒气交织,烘托出扬州城的衰败、空寂与萧条。

4.限时背诵上片内容,并进行抽背。

(七)下阕赏析(20分钟)

1.分析景语中的情语:引导学生朗读下阕,根据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观点,找出景中含情的句子。请学生分享自己找到的句子,并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

2.赏析重点语句:

(1)“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运用通感、移情于物、对比、用典、俯仰结合、动静结合等手法。“冷”“无声”从触觉和听觉写月,将凄冷之景与愁绪融合;今昔对比,突出扬州城的冷清凋败;化用杜牧诗句,增添文化底蕴;俯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8****757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