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一、前言:被遗忘的“身份锚点”演讲人
04/护理诊断:被“遗忘”触发的连锁反应03/护理评估:从“物”到“人”的多维度观察02/病例介绍:张奶奶的“搪瓷缸危机”01/前言:被遗忘的“身份锚点”06/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从“防”到“控”的细节05/护理目标与措施:给记忆“系上绳子”08/总结:小物品里的人性之光07/健康教育:让家属成为“第二护理师”目录
2025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个人物品识别护理课件
作为从事老年神经科护理工作12年的临床护士,我常蹲在病房走廊听见家属叹气:“我妈又把隔壁床的拖鞋穿走了,说那是她结婚时的红布鞋。”也见过患者攥着别人的药盒喊“这是我孙子的糖”,更目睹过八旬老人因找不到相伴50年的搪瓷缸,坐在地上哭到喘不上气。这些细碎却尖锐的场景,都指向一个被许多人忽视的护理痛点——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的“个人物品识别障碍”。今天,我想以临床真实案例为线索,和大家聊聊这门“小物品里的大护理”。
01前言:被遗忘的“身份锚点”
前言:被遗忘的“身份锚点”阿尔茨海默病是全球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2023年《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报告》显示,我国AD患者已超1000万,且每年新增约30万。随着病程进展,患者不仅会丢失记忆,更会逐渐丧失“物我界限”——他们可能认不出陪伴自己几十年的眼镜、分不清子女的手机和自己的、甚至把医院的呼叫铃当玩具。这些看似“小事”的物品混淆,实则藏着巨大风险:误服他人药物可能致命,错拿贵重物品易引发纠纷,反复找不到常用物品会加剧焦虑,甚至诱发攻击行为。
在我看来,个人物品对AD患者而言,远不止是“东西”——那是他们与过去生活的最后连接,是维持“我还是我”的身份锚点。护理的本质,是帮他们守住这些“锚点”,让遗忘的过程慢一点,让尊严多留一刻。
02病例介绍:张奶奶的“搪瓷缸危机”
病例介绍:张奶奶的“搪瓷缸危机”2024年9月,72岁的张奶奶因“近3月频繁丢失物品、误认他人财物”入住我科。她确诊AD已有3年,MMSE(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评分从2年前的18分降至12分,主要表现为:
记忆衰退:刚放下的茶杯,转身就问“我的杯子呢?”;
视空间障碍:能认出女儿的脸,却分不清女儿的手包和自己的布包;
情感波动:因找不到陪伴40年的蓝白搪瓷缸(缸身有“先进工作者”字样),连续3天拒绝进食;
家属困扰:老伴说“她现在看见红塑料袋就抢,说那是当年给我织毛衣的毛线团”。
入院第3天,张奶奶把同病房李爷爷的降压药当“巧克力豆”装进口袋,被发现时已拆开1粒;第5天,她将护士的记录本藏在枕头下,坚称“这是我孙子的作业本”。这些事件让我们意识到:物品识别障碍已严重影响张奶奶的安全与生活质量,必须针对性干预。
03护理评估:从“物”到“人”的多维度观察
护理评估:从“物”到“人”的多维度观察针对张奶奶的情况,我们联合康复科、心理科进行了系统评估,重点围绕“物品识别相关能力”展开,具体维度如下:
认知功能基础通过MMSE量表(总分30分,≤26分异常)评估,张奶奶得分为12分,其中“命名”(能说出眼镜、钥匙的名称,但说不出“搪瓷缸”的具体用途)、“回忆”(3分钟后仅能记起1个物品)、“视空间”(临摹交叉五边形失败)三项失分最多,提示中重度认知损害。
物品识别专项测试我们设计了“三级物品识别评估”:
一级(常用物品):摆放茶杯、牙刷、毛巾3件日常用品,询问“这是做什么用的?”“这是你的吗?”张奶奶能正确回答用途,但无法确认归属(“杯子是喝水的…可能是我的?”);
二级(特殊物品):展示搪瓷缸(本人)、女儿的围巾(他人)、旧照片(本人),问“哪个是你的?为什么?”张奶奶能认出照片(“这是我和老头子”),但混淆围巾与搪瓷缸(“这个(围巾)毛茸茸的,像我以前的”);
三级(动态场景):模拟病房场景——将张奶奶的眼镜放在护士站,观察她是否能主动寻找并确认。结果:她在护士站徘徊10分钟,拿起3副眼镜又放下,最终因“找不到”而哭泣。
心理与行为状态通过焦虑自评量表(SAS)测得张奶奶标准分62分(≥50分提示焦虑),访谈中她反复说:“东西都不是我的了,我是不是要走了?”老伴补充:“她现在不让我们收拾房间,说‘你们藏我的东西’。”这提示物品混淆已引发严重的不安全感。
04护理诊断:被“遗忘”触发的连锁反应
护理诊断:被“遗忘”触发的连锁反应基于评估结果,我们梳理出以下核心护理诊断(按优先级排序):
|护理诊断|相关因素|潜在风险||---------|---------|---------|1|有受伤的危险:与物品识别障碍导致误服、误拿锐器有关|无法区分药物与零食、剪刀与梳子|药物中毒、划伤|2|焦虑:与反复找不到物品引发的挫败感、失控感有关|物品归属混乱破坏“掌控感”|拒食、攻击行为|3|社交障碍:与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