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一、前言演讲人
01前言02病例介绍03护理评估:从数据到“人心”的解码04护理诊断:用NANDA标准锚定问题05护理目标与措施:远程场景下的精准干预06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远程场景下的“隐形守护”07健康教育:从“被动接受”到“主动管理”08总结目录
2025远程精神护理指导操作课件
01前言
前言站在2025年的春天,我坐在护理站的电脑前,看着屏幕上跳动的患者预约提示——今天要完成12例远程精神护理指导。窗外的樱花正盛,但我的思绪却飘回了五年前:那时的精神科护理还局限在病房和门诊,患者因地域、行动不便或病耻感错过治疗的情况屡见不鲜。而如今,5G网络覆盖、智能穿戴设备普及、AI辅助评估系统成熟,远程精神护理已从“应急手段”变成“常规服务”。
作为从业15年的精神科护士,我见证了这个领域的蜕变。记得2020年疫情期间,我们团队第一次尝试用视频连线为隔离患者做心理疏导,那时网络卡顿、家属操作不熟、评估工具局限,一场40分钟的指导往往要花2小时调试设备。但现在,患者手机里的“精神健康管家”APP能自动同步心率变异性(HRV)、睡眠监测数据,我们通过全息投影就能“走进”患者家中观察环境,甚至能通过微表情分析软件捕捉到他们言语背后的情绪波动。
前言不过,技术再先进,护理的核心始终是“人”。远程护理不是简单的“线上聊天”,而是需要更精准的评估、更细致的沟通、更个性化的干预。今天,我想用一个真实案例,带大家走进2025年远程精神护理的操作现场——从病例到评估,从诊断到干预,让我们一起拆解这套“有温度的数字护理”。
02病例介绍
病例介绍屏幕上弹出“李芳(化名),32岁,广泛性焦虑障碍”的档案时,我下意识调整了座椅角度——这是位需要特别耐心的患者。她的远程护理档案里,第一条记录停在2024年11月:“主诉:近3月反复心悸、失眠,担心‘自己会发疯’;现病史:因职场晋升压力诱发,曾在本地精神科就诊,诊断为广泛性焦虑障碍(GAD),规律服用草酸艾司西酞普兰10mg/日,但自述‘药吃了还是心慌,不敢出门’;既往史:无躯体疾病,无精神疾病家族史;社会支持:独居,父母在外地,有一位交往2年的男友,但对方因工作常出差。”
第一次视频连线时,李芳的状态让我揪心:她缩在客厅的沙发角落,背后的窗帘拉得严严实实,手机镜头晃得厉害,能听见她急促的呼吸声。“护士老师,我不敢看你,一视频就心跳加速……”她的声音带着哭腔。我调出她前一天上传的智能手环数据:静息心率98次/分(正常60-100),但HRV(心率变异性)仅32ms(正常50ms),提示自
病例介绍主神经高度紧张。
这就是远程护理的第一个挑战——患者可能因焦虑回避面对面接触,却又急需专业支持。我们的团队没有急于推进评估,而是用了3次15分钟的“轻量级连线”:第一次教她如何固定手机、调整光线;第二次陪她“云参观”她的房间,观察是否有诱发焦虑的物品(比如堆成山的未拆快递);第三次才开始正式的护理评估。
03护理评估:从数据到“人心”的解码
护理评估:从数据到“人心”的解码远程精神护理的评估,是“技术+人性”的双重考量。针对李芳,我们从四个维度展开:
生理状态评估除了智能设备同步的客观数据(心率、睡眠、运动步数),我们重点关注药物依从性和躯体症状。李芳上传的药盒照片显示,她偶尔漏服药物(比如上周三的药还在),追问后得知:“有天早上心慌得厉害,怕吃药后更难受就没吃。”我们调取了她手机的“用药提醒”设置——未开启,这解释了漏服原因。
心理状态评估采用PHQ-9(抑郁量表)、GAD-7(焦虑量表)线上测评,李芳GAD-7得分16分(中度焦虑),PHQ-9得分8分(轻度抑郁)。但更关键的是“非语言信息”:视频中她频繁搓手、眼神闪躲,提到“上周坐地铁突然胸闷,差点叫救护车”时,声音突然拔高,这些微表情和语音特征被AI系统标记为“高焦虑触发点”。
社会支持评估通过与李芳男友的电话访谈(她本人同意),了解到男友虽关心她,但常说“你就是太敏感,放松点就行”,这种“无效安慰”反而加重了她的病耻感。此外,李芳的工作单位尚未知晓她的病情,她担心“同事知道后会排挤我”。
环境评估远程护理的独特优势是“云家访”。我们通过视频观察她的居住环境:客厅堆满未整理的快递盒,卧室床头有半瓶喝剩的咖啡(标注“2024.12.10”),卫生间镜子上贴着便利贴“今天别焦虑”——但字迹潦草,边缘有被撕扯的痕迹。这些细节提示:她的生活节奏紊乱,自我调节尝试失败,环境缺乏“秩序感”。
评估结束时,我在护理记录里写道:“患者存在明显的焦虑躯体化症状,药物依从性受认知偏差影响,社会支持系统有效性不足,环境刺激源未被识别。远程护理需从‘稳定生理状态-纠正认知偏差-重建社会支持-优化环境’四方面切入。”
04护理诊断:用NANDA标准锚定问题
护理诊断:用NANDA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