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一、前言演讲人
2025PTSD患者行为回避护理课件
01前言
前言2023年深秋的一个傍晚,我在急诊科值班时,遇到了32岁的货车司机陈师傅。他因“心悸、手抖3小时”被120送医,可所有检查结果都指向“无器质性病变”。陪他来的妻子红着眼说:“他上个月出了车祸,副驾兄弟没了……现在连方向盘都不敢摸,今天路过事发路口,突然就犯病了。”那一刻我意识到,比起身体的伤,心理的创伤更像无形的网——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行为回避,正以我们看不见的方式,一点点绞紧他们的生活。
2025年的今天,随着重大公共事件、意外伤害的频发,PTSD发病率较十年前上升了47%(《中国精神卫生蓝皮书2025》数据)。而行为回避作为PTSD核心症状之一,约83%的患者会出现“主动避开与创伤相关的人、事、物或场景”,从回避开车、回避特定街道,到回避社交、回避回忆,最终可能导致社会功能丧失、抑郁共病甚至自杀风险。
前言作为临床护理工作者,我们面对的不仅是“回避行为”这个症状,更是一个个被创伤困住的灵魂。接下来,我将结合临床真实案例,从护理全流程出发,和大家探讨如何用专业与温度,帮患者“推开那扇被回避锁住的门”。
02病例介绍
病例介绍先和大家分享我跟进了8个月的患者——林浩(化名),28岁,某建筑公司项目经理。
创伤事件:2024年6月,他负责的工地发生坍塌事故,3名工人遇难。林浩当时在现场指挥,目睹了整个过程,事后被救起时浑身是血,怀里还抱着失去生命体征的工人。
行为回避表现:
场景回避:事故后再未进入工地,甚至拒绝路过任何施工区域,打车时会要求司机绕开所有有围挡的路段;
物品回避:将工牌、安全帽、工作笔记本全部锁进地下室,手机里删除了所有工作群和项目照片;
社交回避:原本外向的他,逐渐拒绝同事聚餐、家庭聚会,连父母生日都以“加班”为由缺席;
病例介绍伴随症状:夜间入睡困难(平均每天睡3-4小时),常做“被水泥埋住”的噩梦;白天易激惹,曾因妻子收拾书房时翻出安全帽,大发脾气;体重3个月内下降12斤,自述“闻到饭香就恶心”。认知回避:当家人或医生试图提及事故细节时,会立刻转移话题,或出现“我记不清了”“别问了”等防御性语言。这样的案例在临床中并不少见。林浩的回避行为,本质是创伤记忆引发的“生存本能”——他在用“不接触、不想起”来对抗内心的恐惧,但这种“保护”却让他的生活圈越来越小。010203
03护理评估
护理评估面对林浩这样的患者,护理评估需要从“症状-心理-社会”三维度展开,像剥洋葱一样,逐层看清回避行为背后的“触发点”和“脆弱区”。
生理评估010203基础生命体征:重点关注心率(林浩静息心率常达95-105次/分)、血压(波动在140/90mmHg左右)、睡眠质量(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为18分,提示重度睡眠障碍);躯体症状:是否存在慢性疼痛(林浩主诉“肩膀像压了块石头”)、消化系统紊乱(恶心、食欲下降)、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手抖、出汗);药物影响:患者是否服用抗抑郁药(如舍曲林)或助眠药(如唑吡坦),需评估药物依从性及副作用(林浩曾因头晕自行停药3天)。
心理评估创伤相关症状:使用CAPS-5(临床医师用PTSD量表)评估,林浩总分52分(≥38分提示中度PTSD),其中“回避症状”条目得分14分(满分17分),具体表现为“主动回避与创伤相关的想法、感受”“主动回避能唤起创伤回忆的外部线索”;
情绪状态:通过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为22分(中度焦虑),观察到他在提及“工地”“坍塌”等关键词时,会出现呼吸急促、手指抠握座椅边缘等躯体反应;
认知模式:访谈中发现他存在“灾难化思维”——“如果我再进工地,肯定还会出事”“我害死了他们,不配正常生活”。
社会功能评估家庭支持:妻子是主要照顾者,但因不理解“回避行为”,曾说“你就是太矫情,坚强点就过去了”,导致患者更封闭;01职业影响:公司已停发绩效工资,领导多次电话催促返岗,加重其“自我否定”;02社交圈:从“每周3次朋友聚会”到“仅与妻子保持联系”,社会支持系统几乎崩溃。03评估中我常提醒自己:回避行为不是“懒惰”或“胆小”,而是患者在用最后的力气“保护自己”。只有先理解他“在怕什么”,才能找到“如何帮他不怕”的突破口。04
04护理诊断
护理诊断在右侧编辑区输入内容基于评估结果,林浩的核心护理诊断可归纳为以下4项:1依据:患者自述“和别人吃饭时,总觉得他们在议论我”,社交频率从每周3次降至0次,家庭聚会参与率100%拒绝。2.社交隔离与创伤相关的焦虑、羞耻感及主动回避社交场景有关31.创伤后应激障碍(行为回避型)与创伤性事件引发的病理性回避反应有关依据:存在明确创伤史,符合DSM-5中“持续回避与创伤相关的刺激”诊断标准(B类症状),且回避行为已导致社会功能受损。2
睡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