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一、前言演讲人
目录01.前言07.健康教育03.护理评估05.护理目标与措施02.病例介绍04.护理诊断06.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08.总结
2025PTSD患者情绪调节技术护理课件
01前言
前言作为一名在精神科临床工作了12年的护理人员,我常说:“PTSD患者的情绪,像被揉皱的纸团,表面看是混乱的褶皱,展开后每一道折痕都藏着未愈的创伤。”2025年,随着社会节奏加快、创伤事件(如自然灾害、暴力事件、重大事故)的频发,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病率较十年前上升了37%——这是我们科室年初整理的流行病学数据。这类患者的核心困扰不仅是“记得”创伤,更是“无法控制”被创伤反复撕扯的情绪:可能是突然的惊恐发作,可能是持续的麻木,也可能是对日常刺激的过度反应。
护理工作在此刻显得尤为关键。药物能缓解症状,但情绪调节技术才是帮助患者重建“情绪免疫系统”的“心理疫苗”。我曾目睹一位因地震失去孩子的母亲,在掌握“正念呼吸”技术后,第一次在回忆女儿时说:“我不再被‘如果我当时抱得更紧’的念头淹没,我能感觉到风穿过指缝,就像她曾经拉着我的手。”这样的转变让我坚信:护理的温度,在于教会患者“与情绪共处”,而非“对抗情绪”。
02病例介绍
病例介绍让我先讲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案例。去年9月,32岁的林女士因“反复闪回、噩梦3月,伴情绪失控1周”入住我们科室。她是一名小学教师,3个月前遭遇严重车祸——她驾驶的车辆被货车追尾,副驾驶的学生当场离世。
第一次见到她时,她蜷缩在病房角落,双手抱膝,眼神像受惊的小鹿。“我不敢闭眼睛,一闭眼就是血,是那个孩子的书包带缠在方向盘上……”她的声音发颤,“上周上课,有个学生摔了一跤,我突然冲过去把他拽起来,力气大得自己都吓一跳——我怕他也像那个孩子一样,再也站不起来。”她的丈夫补充:“她现在不敢开车,不敢经过事发路段,连看到穿红衣服的小孩(那个学生当天穿红衣)都会发抖。”
入院时,她的PHQ-9(抑郁量表)得分22分(中重度抑郁),PCL-5(PTSDChecklist)得分45分(符合PTSD诊断)。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被创伤“卡壳”的灵魂——她的情绪调节系统,因那场车祸彻底“宕机”了。
03护理评估
护理评估面对林女士这样的患者,护理评估绝不是简单的“填表”,而是一场“情绪地图”的绘制。我们需要从“过去-现在-未来”三个维度,立体地理解她的情绪困局。
创伤史与症状特征通过与患者、家属的深度访谈(注意:访谈需在患者情绪平稳时进行,且每次不超过30分钟),我们梳理出她的核心创伤事件:车祸导致学生死亡,自责(“如果我开慢一点”“如果我提前变道”)、愧疚(“我没能保护好学生”)是情绪的“导火索”。症状表现符合DSM-5标准:
闯入性症状:每日闪回3-5次,夜间噩梦(每周5-7次,常因尖叫惊醒);
回避症状:回避驾驶、回避红色衣物、回避讨论车祸;
负性情绪与认知:“我是个失败者”“活着没意义”;
高警觉性:易受惊(如关门声会让她跳起来)、睡眠浅(每日睡眠<4小时)。
情绪调节能力现状我们通过观察(如她如何处理查房时的紧张)、问卷(DERS情绪调节困难量表,得分78分,提示显著调节困难)、情景模拟(让她描述“今天早餐吃了什么”,观察是否因微小压力触发情绪波动)发现:她的情绪调节存在三大短板——
情绪识别困难:常说“我就是难受,但说不清楚哪里难受”;
情绪耐受度低:负面情绪出现后,3分钟内就会升级为“崩溃”;
适应性策略缺失:仅会用“转移注意力”(如刷手机到凌晨),但效果短暂且易引发疲劳。
社会支持系统林女士的丈夫是中学教师,性格温和,但面对妻子的情绪时常手足无措:“我不敢提车祸,怕她伤心;可她不说话,我又怕她憋出病。”她的父母在外地,因疫情3年未见面,支持力度有限。社会支持的“弱连接”,让她的情绪调节失去了“外部缓冲带”。
04护理诊断
护理诊断1.创伤后情绪调节障碍:与创伤事件导致的神经内分泌失调、认知扭曲相关依据:患者存在闯入性记忆、高警觉性,DERS量表提示显著调节困难。基于评估,我们提炼出4个核心护理诊断(均以NANDA-I标准为依据):在右侧编辑区输入内容
睡眠形态紊乱:与创伤相关的噩梦、夜间惊跳有关依据:每日睡眠<4小时,多导睡眠监测显示深睡眠期仅占总睡眠的8%(正常为15%-25%)。
社交回避:因害怕触发创伤记忆,主动减少社会接触在右侧编辑区输入内容依据:拒绝驾驶、拒绝参加同事聚会,与学生家长沟通时需丈夫陪同。依据:PHQ-9中“感觉自己是个失败者”条目得分4分(最高5分)。
这四个诊断环环相扣:情绪调节障碍导致睡眠差,睡眠差加剧情绪波动;社交回避削弱社会支持,进一步降低自我效能感——形成“情绪恶化循环”。4.自我效能感降低:因创伤事件产生“我无法保护他人”“我没有价值”的负性认知
05护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