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1 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docx

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1 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12课短文两篇其一《答谢中书书》知识拓展+课文全解+同步练习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知识拓展】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齐梁文学家陶弘景写给友人谢中书的山水短札,虽仅68字,却被誉为“六朝山水小品的压卷之作”。从创作背景看,陶弘景早年为官,后隐居茅山,自号“华阳隐居”,谢中书即谢徵,当时任中书舍人,二人同为文人雅士,书信往来多以山水、玄理为谈资,这封短札正是他们精神交流的见证,暗含远离官场、寄情自然的共同志趣。

从山水审美角度,文中“高峰入云,清流见底”“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的描写,体现了魏晋南北朝“以形写神”的山水审美追求。不同于后世写实山水,陶弘景笔下的山水并非具体某处景致,而是融合了江南山水的共性之美——山的巍峨、水的澄澈、林的生机,构成一幅理想化的自然图景,这与当时玄学盛行、士人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密不可分。

文学史上,这篇短文开创了山水小品文的新范式。在此之前,山水描写多依附于辞赋或游记,而陶弘景以书信为载体,用极简文字勾勒山水神韵,语言凝练如诗,对仗工整(如“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兼具散文的流畅与骈文的韵律美,对唐代山水田园诗(如王维作品)影响深远。

此外,文中“实是欲界之仙都”的赞叹,暗藏陶弘景的人生态度。他虽隐居山林,却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在山水中寻得精神寄托,将自然之美视为“仙都”,既是对友人的邀约,也是对自我隐居生活的肯定,展现了魏晋士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智慧。

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著名文学家、医药学家、道教思想家。他早年仕齐,后辞官隐居茅山,虽隐却获梁武帝敬重,常咨询国事,有“山中宰相”之称。其学识渊博,在医药、炼丹、天文等领域均有建树,著有《本草经集注》等。文作以《答谢中书书》最知名,尽显其寄情山水的雅致情怀。

文体知识

《答谢中书书》是典型的六朝山水小品文,属书信体散文,“书”即书信,是古代文人交流思想、传递情感的常用文体。其核心特点为“形微意丰”:篇幅短小(仅68字),却以极简笔墨勾勒山水神韵,兼具书信的私密感与散文的自由性。文中“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等句,借对仗展现骈文韵律美,又不失散文的流畅自然,是六朝“骈散结合”文风的典范。?

课文全解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答:回复。谢中书:其人为谁,有多种说法。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共同谈赏)。【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里相共谈者,指的是那些有高雅情趣的人。与友人品赏山水,谈诗论文,是古人一大雅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土相比肩】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两岸石壁,五色交晖(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五色。形容石壁色彩斑斓)。青林翠竹,四时(四季)俱备。【改用平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多彩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晓雾将歇(消),猿鸟乱鸣;夕日欲颓(坠落),沉鳞竞跃(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这四句描绘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出蓬勃的生命气息。这几句是作者择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实(确实,实在)是欲界之仙都(人间仙境)【以赞美和感慨收束】。自康乐以来(指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未复有能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其奇者。【既是对前贤的钦敬与追慕,又惋惜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而作者却能够继康乐之后,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自许之情,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长伴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晖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概括总结

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观点,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高雅之士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写作特点

文档评论(0)

132****514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