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企业品质管理者如何加强作风建设简短发言
同志们:
今天围绕“品质管理者如何加强作风建设”这个主题,结合多年一线工作经验,和大家分享几点具体思考。作风建设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渗透在每一次检验判定、每一份质量报告、每一场问题复盘里的具体行动。作为企业品质管理的“把关人”,我们的作风直接决定了产品能否经得住市场检验、品牌能否立得住用户信任。下面,我从“破认知误区、强责任担当、严过程管控、树团队标杆、建长效机制”五个方面展开,和大家深入交流。
一、破认知误区:从“差不多就行”到“差一点都不行”,筑牢作风建设的思想根基
作风问题,本质是认知问题。我在一线调研时发现,部分品质管理人员存在三种典型误区:一是“差不多”心态——认为产品有小瑕疵正常,客户不会太计较;二是“重结果轻过程”倾向——只盯着最终合格率,忽视生产环节的异常波动;三是“被动应付”思维——等问题爆发了才去处理,缺乏主动预防的意识。这些误区不破除,作风建设就无从谈起。
举个真实案例:去年某批次出口产品,包装标签的LOGO偏移了2毫米。检验员认为“不影响使用”,放行后客户以“不符合视觉一致性标准”为由退货,直接损失超80万元。这就是“差不多”心态的代价!品质管理没有“小问题”,因为用户的体验是由每一个细节组成的。我们必须树立“零缺陷”理念,把“差一点都不行”刻进骨子里。
如何破除认知误区?关键要建立“用户视角”。每次做质量判定前,问自己三个问题:如果我是用户,会接受这个瑕疵吗?如果这个问题出现在我家人使用的产品上,我能容忍吗?如果竞争对手的产品没有这个问题,我们凭什么要求用户选择我们?用这种“代入式思考”倒逼自己提高标准,作风建设才能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
二、强责任担当:从“模糊地带”到“责任到人”,压实作风建设的行动抓手
作风虚浮的另一个表现是“责任虚化”。过去我们常说“质量是全员的责任”,但具体到某个尺寸超差、某批原料不合格,往往说不清“第一责任人”是谁。这种“人人负责等于人人不负责”的现象,必须彻底改变。
去年我们推行“质量责任矩阵表”,效果很明显。这个表把从原材料入厂到成品出厂的23个关键环节,逐一明确“检验责任人、过程监督人、异常汇报人”,每个环节配套《操作指引卡》,连“巡检间隔时间、记录填写规范、异常响应时限”都写得清清楚楚。比如,注塑工序的模具温度监控,以前是“每2小时检查一次”,现在细化为“每小时记录一次,温度波动超过±2℃必须5分钟内上报工艺组”。责任越具体,作风越扎实。
责任落实要“动真格”。今年3月,某车间连续出现3批次产品色差问题,追溯发现是巡检员未按规定记录烘箱温度。我们没有简单罚款,而是组织全员开“责任剖析会”:巡检员现场演示错误操作,质量主管复盘管理漏洞,技术部讲解色差形成原理。这种“不遮丑、不护短”的追责方式,让大家真正意识到:责任不是挂在墙上的制度,而是扛在肩上的担子。
三、严过程管控:从“经验判断”到“数据说话”,锤炼作风建设的专业本领
作风建设不能靠“拍脑袋”,必须依托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流程。过去我们常说“凭经验就能发现问题”,但实践证明,经验主义是品质管理的“隐形杀手”。比如,某老检验员凭“手感”判定零件硬度合格,结果第三方检测发现硬度不达标,导致整批产品返工。这说明,作风要“实”,方法必须“精”。
我们推行“数据化管控”以来,问题发生率下降了42%。具体怎么做?一是“全流程留痕”:所有检验数据、设备参数、异常处理记录全部录入质量信息系统,杜绝“补记录”“改数据”现象。二是“关键指标预警”:对影响产品性能的18项核心参数设置波动阈值,系统自动推送预警信息,让问题在萌芽阶段就被发现。三是“PDCA闭环”:每个质量问题必须完成“问题描述-原因分析-措施制定-效果验证-标准化”五步流程,避免“重复犯错”。
举个例子:今年5月,总装线反馈某型号产品螺丝易松动。我们没有停留在“加强拧紧力度”的表层措施,而是调取近3个月的装配数据,发现同一工位的3名员工拧紧力矩波动达±15%。通过培训校准工具、规范操作手法,不仅解决了松动问题,还把该工位的一次合格率从89%提升到98%。这就是“用数据找问题、用数据促改进”的力量。
四、树团队标杆:从“独善其身”到“群策群力”,激活作风建设的内生动力
作风建设不是“个人秀”,而是“团队赛”。品质管理团队的作风,取决于管理者的示范力和团队的凝聚力。我常说:“品质主管的椅子,应该放在车间里,而不是办公室里。”去年我们推行“质量蹲点制”,要求所有管理人员每月至少3天到一线跟岗,和检验员一起巡检、和操作工人一起解决问题。有位主管在装配线蹲点时,发现员工为了赶进度,跳过了一个关键检查步骤,当场组织讨论,优化了“装配-自检-互检”流程,这个案例后来被编成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