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障碍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失眠障碍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

失眠障碍是临床常见的睡眠-觉醒障碍,以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或早醒为主要表现,伴随日间功能损害(如疲劳、注意力不集中、情绪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随着社会压力增大及人口老龄化,失眠障碍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国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成人失眠发生率约15%-30%,女性、老年人、慢性疾病患者及心理压力大者为高发人群。针对其复杂的病因及个体差异,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通过整合现代医学的精准干预与传统医学的整体调节,在改善症状、减少复发及降低药物副作用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现从病因病机、诊断标准、治疗策略及管理要点等方面系统阐述如下。

一、病因病机解析

(一)西医视角

失眠障碍的发生与神经生物学、心理社会及环境因素密切相关。神经生物学机制涉及γ-氨基丁酸(GABA)能系统功能低下(抑制性神经递质不足)、5-羟色胺(5-HT)和去甲肾上腺素(NE)等单胺类神经递质失衡(影响情绪与睡眠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过度激活(应激状态下皮质醇分泌增加,抑制睡眠)。心理社会因素中,急性应激(如工作变动、家庭矛盾)或慢性压力可通过增强觉醒系统活性导致入睡困难;焦虑障碍(预期性焦虑)或抑郁障碍(早醒、睡眠片段化)常与失眠共病,形成恶性循环。环境因素包括噪音、光线过强、温度不适等,干扰睡眠稳态调节;生理因素如年龄增长(深睡眠减少、昼夜节律相位提前)、倒班工作(昼夜节律紊乱)、疼痛或呼吸暂停综合征(躯体不适中断睡眠)等亦为常见诱因。

(二)中医视角

中医将失眠称为“不寐”,核心病机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黄帝内经》云:“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强调阴阳消长与睡眠-觉醒周期的关联。具体病因可归纳为:①七情内伤:恼怒伤肝,肝郁化火,上扰心神(肝火扰心);思虑过度,心脾两伤,气血不足,心神失养(心脾两虚);惊恐伤神,胆气不宁(心胆气虚)。②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酿生痰热,上扰心窍(痰热内扰);或饥饱失常,胃失和降(胃不和则卧不安)。③劳逸失度:过度劳累耗伤气血,或过度安逸气机壅滞,均致脏腑功能失调。④禀赋不足:素体阴虚,或房劳过度,肾阴亏虚,不能上济于心,心火独亢(心肾不交)。病理演变中,初期多为实证(火、痰、瘀),久病则虚实夹杂(气血不足、阴阳两虚),最终导致心神失养或心神被扰,难以入静。

二、诊断标准与辨证分型

(一)西医诊断要点

依据《国际睡眠障碍分类第三版(ICSD-3)》及《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诊断需满足:①核心症状:入睡困难(超过30分钟)、睡眠维持困难(夜间觉醒≥2次或觉醒后≥30分钟难以再睡)或早醒(比预期早醒≥30分钟),至少1项;②日间功能损害:疲劳/精力不足、注意力/记忆力下降、情绪易激惹/抑郁、工作/学习效率降低、日间思睡等,至少1项;③症状持续≥3个月,每周≥3次;④排除其他睡眠障碍(如睡眠呼吸暂停、不宁腿综合征)、精神障碍(如精神分裂症)、躯体疾病(如疼痛、甲亢)或药物/物质(如咖啡因、酒精)所致失眠。

(二)中医辨证分型

结合《中医失眠临床诊疗指南》,常见证型如下:

1.肝火扰心证:主症为急躁易怒、入睡困难、多梦易醒;次症见头晕头胀、目赤耳鸣、口干口苦、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弦数。

2.痰热内扰证:主症为睡眠不实、脘闷泛恶;次症见头重目眩、口苦痰多、饮食不香;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3.心脾两虚证:主症为不易入睡、多梦易醒、醒后难再睡;次症见面色少华、神疲乏力、心悸健忘、食少便溏;舌淡苔薄,脉细弱。

4.心肾不交证:主症为入睡困难、心烦不寐;次症见心悸多梦、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咽干少津;舌红少苔,脉细数。

5.心胆气虚证:主症为虚烦不寐、触事易惊;次症见胆怯心悸、气短自汗、倦怠乏力;舌淡,脉弦细。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策略

(一)治疗原则

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为总则,急性期侧重快速改善睡眠质量,缓解日间功能损害;慢性期注重调整体质,减少复发。西医以改善睡眠效率为核心,中医以调和阴阳为根本,结合心理干预与生活方式调整,形成“药物-非药物-心理”综合治疗体系。

(二)西医治疗

1.药物治疗:

-非苯二氮?类药物(如唑吡坦、右佐匹克隆):选择性作用于GABA-A受体的α1亚基,起效快(15-30分钟),半衰期短(2-6小时),适用于入睡困难或夜间觉醒,依赖性及次日残留效应较少,推荐为一线用药,疗程通常不超过4周,长期使用需评估风险。

-苯二氮?类药物(如艾司唑仑、阿普唑仑):通过增强GABA能抑制作用延长睡眠,但易产生耐受性、依赖性及记忆损害,尤其对老年人可能增加跌倒风险,仅短期(≤2周)用于严重睡眠维持困难者。

-褪黑素受体激动剂(如雷美替胺

文档评论(0)

欣欣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