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褐青斑病历书写
患者姓名:王某某性别:女年龄:32岁民族:汉族婚姻状况:已婚职业:教师就诊日期:2024年3月15日记录日期:2024年3月15日主诉:双侧颧部灰褐色斑片伴逐渐加重5年。
现病史: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于双侧颧部出现散在米粒大小灰褐色斑点,无瘙痒、疼痛等不适,未予重视。此后斑点数量逐渐增多,面积扩大,颜色加深至深灰褐色,边界渐清晰,部分融合成类圆形斑片,主要分布于双侧颧部,颞部及鼻翼旁亦见散在分布,前额、下颌未累及。近2年因工作压力增大、长期熬夜(每日睡眠约5-6小时)及未严格防晒(仅偶用防晒霜),斑片颜色进一步加深,范围扩展至眼周下方(未累及眼睑)。曾于外院诊断为“黄褐斑”,予口服维生素C(0.2gtid)、维生素E(100mgqd)及外用2%氢醌霜(夜间薄涂)治疗3个月,效果不显著(斑片颜色无明显变浅)。自行购买“美白精华”(具体成分不详)外用1月,局部出现轻微红斑、脱屑,停用后缓解。否认斑片处出现水疱、破溃、渗液等情况,无发热、关节痛等全身症状。本次为系统诊疗就诊。
既往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慢性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2018年因“剖宫产”于XX医院行手术治疗,术后恢复良好;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
个人史:月经史:初潮13岁,周期28-30天,经期5-7天,末次月经2024年3月8日,经量中等,偶有痛经(未服药);生育史:1孕1产,育有1子(5岁);生活习惯:长期从事户外教学(每日约2小时),日常防晒以“打伞”为主,仅夏季偶用防晒霜(SPF15-20);护肤品使用:长期使用某品牌保湿乳液(成分含甘油、透明质酸),无长期使用激素类药膏史;饮食:偏好辛辣食物,每日饮水约1000ml;睡眠:近3年因工作及育儿,常23点后入睡,晨起6点醒。
家族史:母亲面部有“褐色斑片”(具体诊断不详),姐姐(35岁)双侧颧部可见类似斑片(颜色较患者浅),否认其他家族性皮肤病及遗传病史。
体格检查:
一般情况:体温36.5℃,脉搏78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15/75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楚,查体合作。
皮肤黏膜:双侧颧部可见对称分布的灰褐色至黑灰色斑片,大小约2cm×3cm(左侧)、2.5cm×3.5cm(右侧),边界较清晰,表面光滑无鳞屑,无丘疹、水疱等其他皮损;颞部(双侧)可见散在0.3cm×0.3cm至0.5cm×0.5cm灰褐色斑点,鼻翼旁(双侧)见米粒大小斑点;眼周下方(下睑缘下0.5cm)可见片状色素沉着,未累及眼睑;前额、下颌、颈部皮肤未见明显色素异常;口腔黏膜、甲床无色素沉着。
系统检查:心肺听诊无异常,腹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四肢关节无肿胀畸形,神经系统查体未见异常。
辅助检查:
1.伍德灯检查(2024年3月15日):双侧颧部斑片在伍德灯下呈蓝灰色荧光,边界清晰,与周围正常皮肤对比明显;颞部、鼻翼旁斑点亦呈蓝灰色。
2.皮肤镜检查(2024年3月15日):低倍镜下可见斑片区域呈均匀的蓝灰色,散在分布细小的黑色颗粒;高倍镜下见真皮层有散在分布的深褐色色素颗粒,表皮层色素无明显增加,未见基底细胞空泡变性或炎症细胞浸润。
3.实验室检查(2024年3月15日):血常规(白细胞6.2×10?/L,血红蛋白128g/L,血小板210×10?/L)、肝肾功能(ALT25U/L,AST22U/L,血肌酐68μmol/L)、性激素六项(雌二醇58pg/ml,孕酮0.8ng/ml,睾酮0.3ng/ml,促卵泡生成素6.2mIU/ml,促黄体生成素4.5mIU/ml,泌乳素18.6ng/ml)均未见异常。
4.皮肤病理活检(2024年3月18日,左侧颧部斑片边缘):表皮结构正常,基底细胞层色素无明显增加;真皮浅层至中层可见散在分布的噬黑素细胞,胞质内充满棕褐色色素颗粒,周围无淋巴细胞、组织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
初步诊断:双侧颧部褐青斑(真皮斑型)。
鉴别诊断:
1.黄褐斑:多见于育龄期女性,与紫外线、内分泌、妊娠等因素相关,好发于颧部、颊部、前额,呈蝶形分布,颜色为淡褐色至深褐色,伍德灯下呈深棕色(表皮型)或无明显增强(真皮型/混合型),皮肤镜可见表皮层色素增加伴基底细胞空泡变性;本例患者斑片颜色偏灰黑,伍德灯显示蓝灰色荧光,皮肤镜及病理提示真皮层色素沉积,与黄褐斑特征不符,可排除。
2.雀斑:多在儿童期发病,有明确家族史,日晒后加重,表现为面部(尤其鼻部)针尖至米粒大小的淡褐色斑点,互不融合,伍德灯下呈明亮的棕褐色;本例患者发病年龄为27岁(非儿童期),斑片融合且颜色偏灰黑,伍德灯及皮肤镜表现不同,可排除。
3.太田痣:多出生时或儿童期发病,单侧分布(偶有双侧),累及三叉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