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突发疾病应急处置方案
作为从业十余年的安全管理员,我曾在车间目睹过同事突发心梗倒地的惊险,也在办公楼里处理过实习生低血糖昏迷的紧急状况。这些真实发生的案例让我深刻意识到:突发疾病的应急处置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关系到每个生命安危的“生命保卫战”。为最大程度降低突发疾病对人员健康的损害,结合本单位实际场景,特制定本方案。
一、方案目的与适用范围
1.1制定背景
我们单位日均在岗人员超300人,涵盖生产车间、研发实验室、行政办公区等多类型区域。过去三年间,累计发生过7起突发疾病事件(包括4起心脑血管急症、2起低血糖/贫血晕厥、1起中暑),其中1起因初期处置不当延误了最佳救治时间。这些真实教训让我们明白:建立一套科学、可操作的应急处置方案,是守护员工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1.2核心目的
通过明确应急组织架构、规范处置流程、强化物资保障与培训演练,实现“快速识别病情-科学现场施救-无缝对接医疗”的全流程覆盖,将突发疾病的致残、致死风险降至最低。
1.3适用场景
本方案适用于单位内所有公共区域(含办公区、车间、会议室、食堂等)及集体活动期间(如团建、培训),当员工、访客或外包人员突发以下类型疾病时的应急处置:
心脑血管急症(如心绞痛、心梗、脑卒中);
代谢类急症(如低血糖昏迷、严重贫血晕厥);
环境相关性急症(如高温中暑、密闭空间缺氧);
其他需紧急处理的突发疾病(如癫痫发作、严重过敏反应)。
二、应急处置组织架构与职责
“打仗要靠队形”,应急处置同样需要分工明确的“作战小组”。我们以“1+4”模式组建应急处置团队(1名组长+4个职能组),确保每个环节有人盯、有人做。
2.1应急处置小组构成
组长:由安全管理部负责人担任(需持有红十字会急救员证),全面统筹现场指挥、资源调配与对外联络;
通讯联络组:由行政前台、各部门安全员组成(2-3人),负责拨打120、通知患者家属及上级领导;
现场急救组:由持有急救证的员工、驻场医护(如有)组成(3-5人),负责病情评估与初步施救;
秩序维护组:由保安队成员组成(2-3人),负责疏散围观人群、设置警戒区、引导救护车;
后勤保障组:由行政后勤部人员组成(2人),负责提供急救物资、临时担架、保暖物品等。
2.2职责分工要点
组长需在到达现场后30秒内完成“三确认”:确认患者基本信息(如是否有既往病史)、确认病情严重程度(是否昏迷/无呼吸)、确认已启动120联络。通讯联络组拨打120时必须说清“五要素”:具体地址(XX楼XX层XX区域)、患者人数及主要症状(如“中年男性,意识丧失、左手捂胸”)、联系电话(确保120能回拨)、现场明显标志物(如“门口有蓝色指示牌”)、是否需要轮椅/担架协助。现场急救组需严格遵循“先评估后施救”原则,避免因盲目操作加重病情。
三、突发疾病应急处置全流程
从发现患者到送医后跟进,整个过程可分为“识别-评估-施救-转运-跟进”五大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关键动作。结合我多次参与处置的经验,这里用“步骤+注意事项”的形式详细说明。
3.1第一阶段:快速识别病情(0-1分钟)
“黄金4分钟”是心源性猝死的急救关键,而快速识别是第一步。
关键动作:
发现有人倒地或表现异常(如面色苍白、手捂胸口、呼吸急促),立即停下手中工作,边跑向患者边喊:“这里有人不舒服!”吸引附近同事协助;
轻拍患者双肩,凑近耳边大声呼喊:“先生/女士,你怎么了?能听见我说话吗?”(注意:对儿童需轻拍足底或肩部);
若患者无回应,立即观察胸腹部是否有起伏(判断呼吸),同时用2-3根手指轻触其颈动脉(喉结旁2厘米处),感受是否有搏动(判断心跳)。
我的经验:去年夏天,车间王师傅在搬运物料时突然扶墙蹲下,额头冒冷汗。同事小张第一时间发现他“不对劲”,没有直接扶他坐下,而是先喊人帮忙,这为后续处置争取了时间。
3.2第二阶段:科学评估分级(1-2分钟)
根据患者反应,将病情分为三级,对应不同处置策略:
一级(高危):无应答、无呼吸或仅有濒死叹息样呼吸(如“呼噜呼噜”的喘气)、无心跳→立即启动心肺复苏(CPR)+AED;
二级(中危):有意识但无法站立(如“能说话但头晕得厉害”)、呼吸急促(>30次/分钟)、肢体麻木→保持舒适体位,密切观察;
三级(低危):意识清醒,仅有轻微不适(如“有点心慌,但能走动”)→陪同至休息区,提供温水并监测。
特别提醒:判断呼吸时,不要“凑上去听”,而是用眼角余光看胸腹部起伏,避免因俯身遮挡患者口鼻;触颈动脉时力度要轻,避免压迫导致患者不适。
3.3第三阶段:针对性现场施救(2-15分钟)
不同病情对应不同施救方法,这里列举最常见的四种情况:
3.3.1心脑血管急症(如心梗、脑卒中)
心梗:若患者有意识,协助其半卧位(后背垫软物),解开衣领保持呼吸通畅,舌下含服硝酸甘油(若已知患者有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