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轮复习: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的智慧与策略.docxVIP

二轮复习: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的智慧与策略.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禅城实验高中2025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PAGE

PAGE1

主题二: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的智慧与策略

——线索四:中国古代赋税、户籍制度与基层治理

【课标要求】

1.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2.了解中国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

【备考策略】

必备知识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户籍制度演变的主要史实,演变的原因;??

中国古代基层组织的起源与演变以及其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综合考查

????联系户籍制度与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的关系,从社会治理的视角、制度变化与创新的视角进行考查。

一、构建知识体系:完成下列表格填空

二、考点突破

考向1:土地制度、户籍制度、赋税制度的关系及赋税制度演变的原因

(2023·浙江6月选考·22)材料一自魏晋有户调之制,北朝因之,及唐而有租庸调之名。租者田租,即今之田赋;庸者力役,若不役,出绢而当庸直;调则户税,各随乡土所出,岁输绢绫纯绵,其无蚕桑之处,则输布麻。惟田赋不计亩而计丁或户,则与均田制度相辅而行,盖必人皆授田,始可按丁征租也。均田制度以户籍为本,籍既失实,欲不废而不能矣。逮唐之中叶,均田制度坏,租庸调亦不能复行,改为两税法矣。

——摘编自万国鼎《中国田制史》

(《纲要》(上)第7课史料阅读)材料二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cù)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资治通鉴》卷226

问题: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扼要说明唐代户籍制度、均田制、租庸调制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简析租庸调制“不能复行,改为两税法”的原因。(8分)

考向2:两税法的利弊

(2023·湖南卷·17)材料白居易的《赠友》描述了两税征钱导致钱重物轻而伤农的现象,“胡(何)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钱力日己重,农力日己殚”:表达了对租庸调法的认同,“庸必算丁口,租必计桑田。不求土所无,不强人所难。量入以为出,上足下亦安”,主张“复彼租庸法,令如贞观年”。柳宗元的《答元饶州论政理书》指出,两税法实行按户等征税,富人贿赂官吏求居下等以逃税,导致“贫者愈困饿死亡而莫之省,富者愈恣横侈泰而无所忌”。他认为要避免上述现象的出现,只有“舍其产而唯丁田之间”,即恢复以身丁为本的租庸调法。

——改编自付志宇《唐人诗文所见两税法变革补证》

问题: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白居易、柳宗元对唐代税制改革的看法。(10分)

考向3: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特点

(2024·广东卷·17)乡里制度是古代中国的“治国之基”。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问题。

材料一大约抄写于秦灭六国前的秦简《法律问答》记载,里典(里正)和里老共同负责里中的户口,赋税和治安。其中,里典被称为“率敖”,指乡里豪强财力、能得众人拥戴之人。最迟抄写于秦灭六国前后且晚于《法律答问》的秦简《尉卒律》规定,“置典、老,必里相谁(推)”,且典、老由里中年长无爵者担任。

——摘编自陈侃理《秦汉里吏与基层治理》等

材料二晚清宝坻县档案显示,县级以下的乡保是个关键人物,每个乡保平均管理二十余个村庄的赋税征收和司法事务。他们是不带薪的准官员,由地方提名,经国家批准确认。乡保一般按自己的意图行事。他们处在国家与社会的交汇点上,具有两副面孔。

——摘编自黄宗智《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合一》

材料三《周礼》云:“五家为比,十家为联……使之相保相受,刑罚庆赏,相及相共,以受邦职,以役国事,以相葬埋。”比、联等都是在血缘性聚落或居住区内编排的地域性组织。历代乡里制度,无论发生什么变化,都声称遵从《周礼》确立的乡里制度的基本原则。

——摘编自鲁西奇《中国古代乡里制度研究》

问题: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特点。(6分)

三、真题演练

1.(2023·广东高考·5)王夫之在《宋论》中评论历史上某一基层制度时,认为聚乡村之民成兵达不到御

敌的目的,贼寇一旦来袭,乡民便携家散去,“非什保之所能制”。这一基层制度是()

A.邻保制度B.保甲制度C.十家牌法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gnsy05lszrf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5年08月05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