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网红”,乘风破浪.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银发网红”,乘风破浪

流量狂欢背后暴露的不仅是代际表达的困境,更是老龄化社会对生命价值的集体叩问——我们追捧的究竟是真实的老去尊严,还是被精心编排的夕阳童话?

“从鸡打鸣干到狗睡觉”,最近全网都在追一群“90后顶流”——不是90后年轻人,而是90岁的爷爷奶奶。

福建的“梅英阿嬷”便是其中的佼佼者,早上6:30先给院子里的花花草草浇水,7:00炒菜熬粥给一家人做早饭,10:00准备午饭,10:30腌酸菜,11:00晾衣服、熬中药,一小时能干“100件事”,甚至到了凌晨1:00,她还没休息在发面蒸馒头,为第二天的主食做准备。

凭借一系列“高能量Vlog”,“梅英阿嬷”在各大平台迅速起号,从1月份开始更新视频至今,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梅英阿嬷”在抖音的粉丝量从0涨到了112万,三条视频点赞量超百万。

如果时间再往前,徐姥姥、田姥姥、汪奶奶们的生活日常,也一度圈粉无数。“银发网红”俨然成为短视频领域一股不可忽视的流量。

2024年8月28日,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网民达1.57亿人,互联网进一步向老年群体渗透。

在此背景下,“银发网红”都是哪些人?他们成为“顶流”是被流量裹挟还是真实表达?他们的商业困境是什么?成为了人们关心的话题。

符号与表演,“银发网红”都是谁?

在“梅英阿嬷”发布的视频中,她总是充满干劲,一刻不停地干活,像是进入了家务循环,“最长待机时间”达到了19个小时,“梅英阿嬷”的勤快,给了躺在床上刷手机的年轻人很大震撼。

与“梅英阿姨”相似,还有“我是田姥姥”“只穿高跟鞋的汪奶奶”“戴建业”“潘姥姥”等,这些账号中既有运营很久的,也有刚刚起号的,但是其都无一例外在短视频平台上表达、展现了“梅英阿姨”们真实的自己。

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人的延伸”。受众接收到某一形象的信息,需要通过一定介质进行意义建构并实现符号化。全媒体时代,短视频就是老人表达自我的工具,老人们用镜头这个“魔法盒子”,把真实的自己变成了一个个充满魅力的“屏幕角色”,让受众接收到更多符号化之后的信息,进而塑造自身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形象。

这就像演戏,他们既是导演又是演员,在镜头前演绎着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结合短视频中的人物身份、角色设定和视频内容,在对相关账号进行框架结构分析后不难发现,“银发网红”主要有五种类型,分别是“秀日常”的生活记录、“不服老”的时尚潮人、“散余热”的学者名人、“露一手”的巧匠能人、“有笑点”的幽默达人。

“秀日常”的生活记录,主要记录的是“高能量”版自律生活,简单来说就是以1.5~2倍速展示中老年人高效的一天,以“周大爷不服老”和“梅英阿嬷”为代表。

“不服老”的时尚潮人,主要是以精致的时尚穿搭和美妆类为主,以“只穿高跟鞋的汪奶奶”“康康和爷爷”“末那大叔”为代表。

“散余热”的学者名人,主要是以文化传播、知识科普为主,以“戴建业”“济公爷爷游本昌”“不刷题的吴姥姥”为代表。

“露一手”的巧匠能人,主要是美食制作、手工DIY,比如“八零徐姥姥”会制作老式辣白菜、老式灌汤包、东北麻辣烫。

“有笑点”的幽默达人,主要以反差模仿、生活搞笑为主,以“我是田姥姥”“小顽童爷爷”为代表。

从时间线来看,这些老年博主们经历了从“泛生活记录”到“主打某一个垂类”的进化,正是在这个垂类进化下才形成了这五大类型。

“银发网红”受欢迎,是流量裹挟还是真实表达?

通过检索这些老年博主高赞作品的评论可以发现,被老年博主“硬控”的人,并不是他们的同龄人,而是年轻人。如果进一步对比同一个老年博主在不同的平台的粉丝画像,可能会因为平台本身的人群画像而略有差异,但把他们捧成“新晋顶流”的,还是以年轻人为主。

在某视频平台上,“梅英阿嬷”部分视频点赞超两万的评论都是年轻人的调侃和自嘲:“年过两句的‘老太太’躺在床上虚弱地举起手机,刷到了90多岁‘美少女’的高能一天”“二句‘老太’看完热血沸腾”“以后坐公交遇上,记得给我让座”。

从新榜的数据来看,“梅英阿嬷”的粉丝以24~30岁的年轻人为主(34.9%),其次是31~30岁(30.48%)和18~23岁(24.22%);女性粉丝居多,城市多分布在新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线城市。

“银发网红”为什么对年轻人来说这么“上瘾”,总结来看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互动性表演带来的算法加持。

年龄反差是老年群体被打造为银发网红的优势所在,他们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处世哲学积淀,围绕自身形象管理进行着“拟剧”表演。

在短视频的前后台,“银发网红”采用选择性的凸显、重组或遮蔽等策略来塑造理想化形象,寻求网友的正向评价,进而纠正社会对老年群体弱势、消极、传统等刻板印象。

而短视频平台拥有海量年轻用户,年轻用户在算法推荐机制下既参与创作

文档评论(0)

std36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