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读书笔记.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拿来主义读书笔记

——破“送去”迷局,立“拿来”新章

鲁迅的《拿来主义》创作于1934年6月4日,彼时的中国正深陷内忧外患的双重困境。从外部环境看,自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凭借坚船利炮打破中国国门,不仅在经济上进行掠夺,更在文化领域展开渗透,试图通过思想控制瓦解中国的民族根基;从内部情况而言,国内社会思潮混乱,一部分人固守“天朝上国”的旧梦,对西方文化盲目排斥,另一部分人则在列强的压迫下丧失民族自信,陷入盲目崇外的误区,文化领域的对外交流更是乱象丛生——或把文化遗产当作讨好西方的“贡品”随意送出,或对西方传来的事物不加辨别地恐惧排斥。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鲁迅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犀利的笔触写下《拿来主义》,旨在打破国人的思想迷障,引导大众树立正确的对外文化态度与交流观念。这篇杂文篇幅虽短,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其价值不仅局限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即便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当下,依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溯源:从“闭关”到“送去”,中国对外态度的畸形演变

鲁迅在文章开篇,便以清晰的逻辑脉络,勾勒出中国近代以来对外交流态度的演变轨迹——从“闭关主义”的自我封闭,逐步滑向“送去主义”的盲目炫耀,这两种态度看似相反,实则皆是对外关系中的极端误区,共同反映出中国在近代化进程中对自身定位与世界认知的偏差。

(一)“闭关主义”:自我隔绝的历史困局

“闭关主义”的核心是“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这种政策并非源于对自身文化的绝对自信,而是源于对外部世界的恐惧与无知。在明清时期,统治者固守“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认为中国地大物博、文化昌盛,无需与“蛮夷之邦”进行交流。于是,朝廷推行海禁政策,限制中外贸易与人员往来,将中国与正在经历工业革命的西方世界彻底隔绝。

从历史影响来看,“闭关主义”的危害是深远的。当西方各国通过工业革命实现生产力飞跃、建立现代政治制度、发展先进军事技术时,中国却在封闭的环境中停滞不前——经济上仍以小农经济为主,技术上落后于西方数百年,思想上被程朱理学束缚。这种隔绝最终导致中国在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时毫无还手之力,1840年鸦片战争的失败,便是“闭关主义”破产的标志性事件。鲁迅虽未直接批判“闭关主义”的历史过错,却通过对其后续影响的描述,暗示了这种封闭政策为中国近代的落后埋下了深重隐患。

(二)“送去主义”:盲目炫耀的现实荒诞

“闭关主义”被列强的枪炮打破后,中国并未找到正确的对外交流之路,反而陷入了“送去主义”的荒谬泥潭。鲁迅将批判的焦点集中在文化领域,通过列举三个极具代表性的事例,生动揭露了“送去主义”的虚伪本质与荒诞性。

第一个事例是“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古董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本应得到妥善保护与合理利用,而“送去展览”却缺乏明确的交流目标与后续规划——既没有考虑如何通过展览展现中国文化的真正价值,也没有思考如何通过交流吸收西方文化的先进元素,最终只能以“不知后事如何”收场。这看似是“文化输出”,实则是对文化遗产的盲目处置,本质上是一种缺乏规划的资源浪费,反映出当时部分文化管理者对对外交流的认知浅薄。

第二个事例是“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大师”本应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引领者,却将文化交流异化为一场肤浅的“巡回炫耀”——他们不关注西方观众对中国绘画的真实反馈,不探讨中西方艺术的融合路径,只在乎“挂过去”的形式与“发扬国光”的虚名。这种交流完全丧失了平等对话的立场,将中国文化置于讨好西方的尴尬地位,充分暴露了“送去主义”的虚伪与可笑。

第三个事例是“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梅兰芳博士的京剧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表演风格与艺术理念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而“催进象征主义”的说法,却将京剧艺术强行与西方文艺流派绑定,忽视了艺术本身的独立性与文化差异性。更荒谬的是“顺便到欧洲传道”的定位——将艺术家当作“文化传教士”,把文化交流变成单向的“传道”,既不符合文化交流的平等原则,也扭曲了艺术的本质价值。鲁迅以“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的辛辣讽刺,点出“送去主义”的核心问题:它并非真正的文化交流,而是缺乏民族自信的讨好式输出,只会让中国在对外关系中愈发被动。

二、批判:“送去”与“送来”的双重危害,揭示问题本质

鲁迅并未止步于对“闭关主义”与“送去主义”现象的描述,更深入剖析了“送去主义”的深层危害,并清晰厘清了“送去”与“送来”的本质区别,让读者看清西方列强所谓“给予”背后的真实目的,从而进一步凸显树立正确对外态度的紧迫性。

(一)“送去主义”:断子孙路的资源透支与尊严丧失

为了让读者更直观地认识“送去主义”的危害,鲁迅巧妙地运用了类比论证——以尼采自诩“太阳,光

文档评论(0)

幸福人生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教师资格证、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高校教师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5年11月13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