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pptxVIP

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道道多多助助失失道道寡寡助助得得《孟子》三章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合称“孔孟”,被尊为“亚圣”。孟子主张以“仁政”治理天下,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孟子作者简介

生平经历约公元前372年:出生邹国。孟子生于邹国(今山东邹城),出身没落贵族家庭,父亲早逝,由母亲抚养长大。早年时期:孟母教子。母亲为给孟子营造良好成长环境,先后迁居三次(“孟母三迁”),还曾以“断机杼”劝诫他求学需持之以恒,奠定其早期学习基础。青年时期:受业深造。孟子拜入孔子之孙孔伋(子思)的门人名下,系统学习儒家思想,逐渐形成自己“仁政”“性善论”的核心主张。中年时期:周游列国。约40岁后,孟子带着弟子游历齐、宋、滕、魏(梁)等国,向各国君主宣扬“仁政”理念,曾与梁惠王、齐宣王等君主深入论政,但因思想不符合当时争霸需求未被重用。晚年时期:归邹著书。晚年孟子返回邹国,不再出游,专注于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整理其言行思想,最终编撰成《孟子》一书,共7篇。

思想主张人性方面:性善论(主张性本善,认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政治方面:主张施仁政、行王道,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提出“与民同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统治者应轻徭薄赋、重视民生。)价值观方面:强调舍身取义。

作品简介《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它是儒家经典之一,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有关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它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为“四书”。其显著特点:①长于言辞,气势磅礴,论证严密,雄辩色彩鲜明,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②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道理,化抽象为具体,生动易懂。

写作背景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人民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提出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孟子向往着历史上尧舜的功绩,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并把这一希望寄托在统治者发“仁心”上,力图维护西周的井田制度,从而使天下归顺,达到成就王业,“黎民不饥不寒”的目的。

听读课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听读课文

整体感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ɡuō),环而攻之/而不胜。夫(fú)/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yù)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pàn)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整体感知知识链接:文言文断句规律文言文节奏划分: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文言文中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节词,朗读时须停顿分开。主语和谓语之间应停顿,动词与所带宾语、补语之间应停顿。朗读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要正确划分朗读节奏,就必须以准确理解文句的意思为前提,再根据朗读停顿的规律综合分析判断。四字对句一般二二停顿,如三里/之城,七里/之郭。领起词要短暂拖延,如夫/环而攻之。散句要根据意义来停顿,如“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课文翻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自然气候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人事和谐,民心和乐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城墙,这里指内城外城围绕表修饰代词,代指三里之城表转折

课文翻译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句首发语词……的(人、事、情况等)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美景吉日教案站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一线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擅长制作各种课件及教案!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4年12月06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