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乌江流域土家族“哭嫁歌”的艺术特点.docxVIP

浅析乌江流域土家族“哭嫁歌”的艺术特点.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标题】浅析乌江流域土家族“哭嫁歌”的艺术特点 【作者】周 芳 【关键词】?哭嫁歌???艺术特征????情感宣泄???土家族 【指导老师】徐 欣 【专业】音乐学 【正文】引言土家族是我国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的习俗,在婚俗方面保留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哭嫁,是广泛流行于土家族区域的一种典型婚礼习俗。哭嫁,亦称“哭出嫁”、“哭嫁囡”、“哭桥”。姑娘们出嫁前一般要唱“哭嫁歌”,用“哭”和“唱”的方式来迎接出嫁结婚这一人生最大的喜典。哭嫁贯穿于整个婚礼过程中,少则数日,多则一、二月,越近婚期哭声越悲,临嫁前往往通宵达旦地哭嫁。“哭嫁歌”是土家族婚礼习俗中由新娘及其女亲友们演唱的抒情性歌谣。它是特定历史时期女性出嫁时宣泄心中真情实感的一种演唱形式,也是新娘为了表达离别之情。由新娘哭诉亲人们劝慰开导的一种以哭伴歌的形式,它抒情性强,曲调低沉,十分悲戚,哀婉动人,催人泪下,被誉为“中国式的咏叹调”。“哭嫁歌”既是一部奇特的土家族抒情婚姻史诗,也是一部形象的土家族婚俗史,它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社会价值。而我所在的学校正是研究“哭嫁歌”等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会所——乌江流域社会经济文化研究中心。曾在2006年12月被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为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下设“乌江流域民族民间音乐研究所”等9个研究所,开展对乌江流域全面系统地研究。也是以乌江流域民族民间音乐为办学特色的目标。在大学四年的音乐学习中,通过采风、收集等活动对土家族音乐有了一定的了解,尤其是土家族的哭嫁歌。土家姑娘的哭嫁既悲喜相交,又歌乐一体,哭中带乐。在文化生活贫乏的土家山寨,哭嫁不但是婚礼的一部分,而且往往还是别开生面的娱乐活动,未到出嫁时期的姑娘纷纷借此机会前来学习哭嫁艺术。它是土家族民歌文化艺术的结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去研究去探索,有利于我们民族艺术的交流,民族文化的发展,以及弘扬和传承乌江流域及渝东地区土家族民间音乐文化和民族精神。一、“哭嫁歌”文化溯源乌江流域的哭嫁,作为土家族一种婚嫁习俗,广泛流传。在史志和文化作品中对哭嫁歌习俗都有详细的记载。如乾隆《长阳县志》记述“宁乡(长阳安宁乡)地近容美、巴东、民杂苗蛮(蛮即土家族),其嫁女上头之日,择女八九人,于女共十人为一席。是日父母、兄嫂、诸姑及九女执衣牵手,依次而歌。女亦依次酬之……歌之曼声,甚哀,泪随声下”。土家族的婚姻在早期是自由婚姻。男女之间经过交往、对歌、跳舞、吹木叶等方式接触,相爱之后,经过土老师作证即可成亲。但,明、清时期,特别是清雍正十三年(1735)实行“改土归流”制度之后,完全打破了“蛮不出境,汗不入峒”的闭关自守、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质朴的婚姻习俗、礼仪方式受到冲击和影响,自由婚姻也受到封建礼教的桎梏。男婚女嫁必需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求“门当户对”。“蔑门对蔑门,板门对板门”,在官宦、土司、士绅人家便成了不可逾越的清规戒律。“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煤不成亲”,已是毋庸置疑。即使是平民百姓中的自由恋爱联姻,表面上“媒妁之言”也是少不了的。过去,土家人有这样几种婚俗:一是“凡姑氏之女,必嫁舅家之子”,叫做“接骨种”。“无论女之大小,竟有姑家女子年长十余岁,必待舅父之子成立婚配”。“兄亡收嫂,称为‘坐床’”。二是纯男性选择式。无论何家女子,只要男方看中,买一串鞭炮去她家门口放了即为定亲,女方任何人不得反对。三是“抢来的”。四是童养媳,所谓“引来的”。面对这样的婚姻,出嫁对于许多的妇女是不幸福的归宿,而是噩运的开始。在这种人生命运转折的关键时刻,她们用哭嫁的歌声对社会的重男轻女、父母的包办婚姻、媒人的贪嘴好财、巧言假语的控诉。批判性极强,“哭嫁歌”就是在这种社会基础上得到了发展,并逐步形成一整套比较固定的形式与内容。二、“哭嫁歌”的艺术情感艺术源于生活,反映着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哭嫁歌”,是新娘为了表达离别之情,由新娘哭诉的一种以哭伴歌的抒情歌谣。在哭嫁活动中,新嫁娘是主角,所以“哭嫁歌”主要要表达新嫁娘的思想情感。新嫁娘的“哭”贯穿着新娘的心里情感变化:伤离别—忧前途—怨媒人父母—怨命运。她们凭“哭”寄意,借题发挥,尽情地痛哭,宣泄着对社会之不公平的愤怒,从而达到某中心理平衡,弥补新娘的心灵创伤。因此,“哭嫁歌”除了反映土家族的婚姻史,表现出深厚的土家族文化内涵之外,还展示了土家族女性心理情感轨迹。(一)、伤离别,哭恩情即将要嫁出去的新娘,首先想到的是离别亲人,依依不舍之情。回首往事,在闺门生活历历在目,对于父母的养育之恩,用哭泣的歌声来从内心深处溢出。例如,“天上星多月不明,爹娘为我费苦心”,“勤耕苦种费尽心,娘的恩情说不完,一教女儿学煮饭,二教女儿学结麻,三教女儿学背柴,四教女儿学挑花,五教女儿学写字”,“你把女儿养成人,你把女儿白抱了,你把女儿白背了”,都表现了母

文档评论(0)

精品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