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标题】浅析锡良对四川发展的贡献 【作者】徐 茂 【关键词】锡良;四川;发展;贡献 【指导老师】王明月 【专业】历史学 【正文】引??言锡良(1853—1917),字清弼,拜岳特氏(巴岳特氏),蒙古镶蓝旗人,同治十三年进士。历经同治、光绪、宣统三朝。他为官三十七年,以正直清廉、勤政务实而著称,是晚清时代一位政绩颇佳,贡献较大的历史人物。锡良先后在山西、山东、河南、四川、东北等地任职。1903年4月至1907年3月奉调任四川总督四年,此时正值清末新政,锡良厉行新政,力主自办川汉铁路,奏设铁路公司,招股为铁路建设筹集资金。1904年派兵入藏,平定上层叛乱。自打箭炉(今康定县)以外,改设县治,兴垦开矿,设立学校,发展藏区经济文化。1906年,在成都创办四川通省师范学院,又办优级师范学堂。在任川督的三年中,全省新式学校由150余所增至7700余所。还选派大量优秀学生留学日本,为四川的近代化和川藏地区的稳定统一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对于推行实业,筹办新军,他也有很多建树。1907年调任云贵总督,创练陆军,办讲武堂。次年派军镇压黄兴等发动的河口起义。1909年授钦差大臣,调任东三省总督、热河都统等职。辛亥革命后解职居家。一、政治方面锡良在四川任职期间,发生了著名的争夺路矿权事件。当时外国侵略者认识到“铁路所到之地,即势力所及之地”的道理,疯狂争夺我国的筑路权和开矿权,而清廷也似有支持之意。锡良为了保住国家的主权不受外寇染指,在这危急时刻挺身而出,力主自办,他不仅反复上折强调其中的利害关系,而且还在数年内积极筹措股款达千万以上,在四川民众的努力支持与不懈斗争下,锡良最终取得了川汉铁路修筑的自主权,粉碎了外国侵略者妄图借助铁路在我国延伸势力的美梦。(一)力争路权,安抚民心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门户大开,帝国主义列强纷纷在华展开角逐,窃取利益。甲午中日战争使得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加剧抢夺在华铁路权,铁路延伸之处便是帝国主义势力所到之处。在此期间,以贯通四川、东接武汉能控制包括整个长江流域在内的中国腹心地区的川汉铁路成为其争夺的焦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英、法、饿、美、德、日等纷纷在此角逐,企图控制中国中西部地区。川汉铁路拥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军事和国防上的重要战略意义引起了不少在朝有识之士的重视,锡良便是其中之一。在锡良督川之间就曾指出:“中国处此时局,欲变法自强,政固多端,而铁路尤不可缓。各国互争雄长,铁路所至之地,即势力所及之地。川省西通卫藏,南接滇黔,高踞长江上游,倘路权属之他人,藩篱尽撤,且将建瓴而下,沿江数省,顿失险要。是川汉铁路关系川省尤小,关系全局实大。”[1]为此,锡良在去川任职路上特地考察了川汉两地实情,奏请清政府自行建设川汉铁路。他力陈川汉铁路:“若不及早主张官营,召集华股,自保权力,迟之日久,势不容己,或息借洋款,许人兴修,必至喧宾夺主,退处无权”。[2]而且,因“外人垂涎,相争相妒,徇此拒彼,势必枝节横生,设非自为主张,断不能靖边陲而消衅隙”。[3]?正是由于锡良的大力举荐和民心所向,清政府才同意自行修建。对于川汉铁路,锡良不仅主张自办、早办,并且反对在自办名义下让外资介入,使自办名不符其实。为了筹集资金,锡良选择了四川留日学生中“因粮摊认”的集股办法,在全省抽取租股,值白取三。在官办铁路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群众情绪激动,锡良以人为本,将公司由官办改为了官商合办,群众大悦,社会稳定。锡良力保川汉铁路路权,创办了川汉铁路公司,杜绝外资入股,客观上有利于国计民生,体现了民族自尊和自信,对于帝国主义列强的强取掠夺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二)编练新军,稳定川边清末新政,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各个领域,但在清廷决策者的眼中,编练新军一直是新政的首要任务。这不仅是为了抵御外辱,更是为了镇压国内人民反抗,维护清朝统治政权。所谓“新军”,是相对于清王朝原有的八旗兵、绿营兵和练勇等旧有武装而言的,清末这些旧式军队,落后腐朽,丧失了战斗力。而新军则是仿照近代西方(主要是日本)体制编成、训练洋操,使用洋枪洋炮的武装力量。“洋务”时期编练的湘军、淮军虽然装备了新式武器,仍属于旧式军队,清廷编练新军始于甲午战争后,新政时期开始大规模推行。清在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1901年1月)的变法上谕中提出了“武备问题”。次年七月,清廷宣布废除武科科举考试,命各省筹建武备学堂。又“著各省督抚,将原有各营,尽行裁汰,精选若干营,分为常备、续备、巡警等军,一律学习新式枪炮,认真训练,以成劲旅”。[4]遵照清廷部署光绪二十七年(1901)七月,四川总督岑春煊即开始在川训编募新军,配发新式枪弹,学习外洋操法,并筹办四川武备学堂。锡良到川以后,深感练兵之重要。他在面呈清廷的奏折中说:“奴才到任后,体察情形,内则伏莽未清,远则卫藏多故,幅员辽阔,兵单力薄,若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