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满蒙联姻对清朝政治的影响.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标题】试述满蒙联姻对清朝政治的影响 【作者】郭军 【关键词】满蒙联姻;清朝;政治影响 【指导老师】刘旭东 【专业】历史学 【正文】引??????言以联姻达到某种政治目的,是古代王朝、政权、部族之间经常采用的一种手段。而这种联姻政策施行之频繁、历时之久远,在中国封建王朝中清代为最,它成为清代的一项重要国策。这种联姻政策,对清朝政权的大一统局面、边疆民族的稳定与开发、民族的融合等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这些最终都统一到对清朝的政治影响上,本文试图就此方面加以简略论述。一、满蒙联姻的形成及发展清朝是由少数民族贵族所建立的,清朝统治者特别重视争取盟友以适应君临全国的统治需要,而联姻就是争取盟友、巩固政治联盟的重要方式之一。自从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时起,爱新觉罗家族的女性们便承担起了这种使命。清代的满蒙联姻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清朝皇室娶蒙古王公之女为后为妃,二是皇室公主和宗室格格下嫁蒙古王公贵族。清朝的满蒙联姻长达300年(1612—1912),据皇家族谱《玉蝶》记载,在这300年中,满蒙联姻共595次,其中出嫁给蒙古的公主、格格达432人,娶蒙古王公之女163人。根据其发展过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努尔哈赤时代,满蒙联姻开始产生。明万历四十年,清太祖努尔哈赤为了联合科尔沁蒙古左翼战胜其他各部而统一北方,“闻蒙古国科尔沁贝勒明安之女甚贤,遣使往聘,明安许焉。送女至,上具车服以迎,筵宴如礼。”[1]这是满蒙努尔哈赤家族与蒙古族的首次通婚,从此揭开了满蒙联姻的序幕。此后,在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努尔哈赤的四贝勒皇太极娶明安兄莽古斯之女哲哲为大福晋,这就是后来的孝庄皇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努尔哈赤又娶了明安弟洪果尔贝勒之女;三贝勒莽古尔泰娶鲁特部内齐贝勒之妹;努尔哈赤的十子德格类也娶了扎鲁特部尔济格之女。天命二年(1617年),努尔哈赤将其弟舒尔哈齐之女与内喀尔喀巴约特部恩格德尔为福晋,开了满洲贵族女下嫁蒙古各部的先河。在这一时期,满洲与蒙古的联姻主要限于漠南蒙古的科尔沁部和内喀尔五部。皇太极至福临时期,满蒙联姻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皇太极继承汗位(1626年)后,继续加强和科尔沁部的联姻关系,使相沿承袭的这种联姻活动更加牢固。皇太极贵族的“一后四妃”中有三位是科尔沁部的姑娘。天命十年(1625年)皇太极又娶莽古斯之子斋桑子女布木布泰为侧福晋,这就是历史上历经四帝、躬助三朝、两扶幼主、手握皇权50多年的女政治家庄妃孝庄太后。据学者统计,皇太极时期,与漠南蒙古联姻共四十一次,其中同科尔沁部联姻竟占十八次之多,而科尔沁王公之女先后也有九人做努尔哈赤与皇太极的皇后、妃子。这个时期,除重点与科尔沁部联姻外,联姻活动还扩大到了漠南蒙古的其他各部。对来归的蒙古各部,皇太极及时地在他们中间选择额驸。他将哈达公主下嫁给敖汉部的旗扎萨科琐诺木杜棱,七年后,又将其长女固伦端敏公主下嫁琐诺木杜棱之子班第郡王。太聪九年(1635年),皇太极又将其次女下嫁给察尔部林丹汗的儿子额哲,并随赐了丰富的物品。康熙至乾隆时期,满蒙联姻进入了完善阶段。这一时期,清廷与漠南蒙古缔姻往来更加频繁。雍正朝至乾隆中期以前,常常出现一年几起漠南蒙古贵族迎娶宗室女的现象。雍正十年(1732年),康熙帝长子胤褆就有三个女儿出嫁科尔沁部和敖汉部。康熙中期以后,随着喀尔喀蒙古和套西蒙古的归附,康熙帝不失时机地与漠北势力最大的土谢图汗部缔结了姻亲,将扎萨克图汗部亲王策旺扎布纳为额驸,以郡主下嫁和罗理子阿宝。这样,联姻从漠南蒙古推广到了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范围极大地扩展了。乾隆朝时期,满蒙联姻达到了高峰。乾隆60年间,嫁与蒙古的皇家女儿多达179人,平均每年出嫁三人,最多年份是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出嫁八人。这一时期,满蒙联姻逐步完善还表现在联姻的制度上。此时期,制定了特指婚制、处罚性法规及主动遣嫁,还制定了具体的探亲规定。乾隆以后至清末这段时期,满蒙联姻逐渐走向松懈。随着清朝在蒙古地区的统治已比较稳定,清朝统治者对蒙古王公政治上的控制更加严密,相对说来蒙古王公的作用日益降低,清朝统治者和蒙古王公的感情也日渐疏远,因而出现了满洲贵族选择蒙古额驸数量的锐减和地域、部族范围的缩小。当时的制度规定满洲贵族选择蒙古额驸,不仅排除漠北蒙古、漠西蒙古各部王公,而且也排除漠南蒙古其它部的王公,只局限于漠南蒙古东部七部十三旗的范围,这实际成为满蒙联姻走向松懈的标志。二、满蒙联姻的特点通过对清代满蒙联姻发展历程的叙述,不难看出清代的满蒙联姻是有其自身的特点的。这些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与前代相比,清朝满蒙联姻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的制度性。这种有制度的联姻,主要体现在爱新觉罗家族的指婚制,即清皇室及宗室王公子女,由可汗或皇帝掌握其婚配权。这种制度从清入关前一直实行到清朝末期。乾隆后期,对于远支宗

文档评论(0)

精品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