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哭嫁歌的艺术特点及其社会内涵.docVIP

土家族哭嫁歌的艺术特点及其社会内涵.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标题】土家族哭嫁歌的艺术特点及其社会内涵 【作者】李 霓 【关键词】土家族、哭嫁歌、艺术特点、社会内涵 【指导老师】刘 向 阳 【专业】音乐学 【正文】 聚居在湘鄂渝黔边区的土家族,是一个古老文明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的习俗,在婚俗方面保留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哭嫁,是广泛流行于土家族区域的一种典型婚礼习俗。所谓哭嫁,亦称“哭出嫁”、“哭嫁囡”、“哭轿”。土家族姑娘出嫁前,一般要哭嫁,要唱“哭嫁歌”,用“哭”和“唱”的方式来迎接出嫁结婚这一人生最大喜典。“哭嫁歌”是土家族婚礼习俗中由新娘及其女亲友们演唱的抒情性歌谣。它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女性出嫁时宣泄心中真情实感的一种演唱形式,也是新娘为了表达离别之情,由新娘哭诉、亲人们劝慰开导的一种以哭伴歌的形式,它抒情性强,曲调低沉,十分悲戚,哀婉动人,催人泪下,被誉为“中国式的咏叹调”。?哭嫁歌是一部奇特的土家族抒情婚姻史诗,是一部形象的土家族婚俗史,它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社会价值。 一、 土家族哭嫁歌文化的由来 婚礼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出嫁,是女子最辉煌的时刻,居住在土家族地区的女子,却是用哭声度过这一辉煌的时刻,人们称之“哭嫁”。哭嫁,又称“哭婚”,是流行于土家族地区的一种婚礼习俗。这一习俗始于何时,无从考证。当地人认为女子出嫁“不哭不发,越哭越发”,“新人不哭,娘家无福”,这就是为何要哭的原因。土家人普遍认为,“哭嫁”是一种吉祥如意的象征,不哭不体面,不哭不热闹,不哭命不好,不哭事业就不会兴旺发达。 ?说起“哭嫁”,还流传着一个感人的故事。相传封建社会有一农村土家姑娘,从小聪明能干、活泼可爱、天生丽质,年刚十六,便出落得如花似玉。在劳动中,与本村一农家青年深深相爱。正在他们沉浸在美满甜蜜的爱恋之时,姑娘却被邻村一位六十多岁的财主看中,送来聘礼强行要娶姑娘为妻。其父母迫于财主淫威,被迫同意。出嫁那天,财主派来浩浩荡荡的迎亲队伍,前有上书“绿竹扫开蓝桥路,红旗引动玉人来”的彩旗;中有花轿和礼聘;后有锣鼓唢呐,吹吹打打,好不热闹。这时,姑娘房中却传来撕肝裂肺的哭声:“姆妈把我当心肝,十六年将我当油端。今日推我火坑里,问声姆妈心何安。”母亲听得柔肠寸断,唏嘘哭道:“莫怪姆妈情义断,父母与你心一般,十里街头挂肠子,连着心肺扯痛肝。”经过一番悲愤的哭诉之后,财主逼着姑娘上轿。在轿中,姑娘看见昔日的情人站在路边失魂落魄地呆望,更是悲痛欲绝,不禁放声大哭:“一对雁鹅河边企,声声传情自由飞。遇到恶人打一铳,一个东来一个西。情哥今日莫怨我,来生与你结夫妻。今日走向黄泉路,阎罗殿前评道理,状告财主心肠黑,依仗钱财霸人妻,阎王派出阴差去,打下地狱扒他皮!”姑娘哭罢,跳出花轿,投河自尽。 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由于封建礼教对人的束缚,女子在家庭中地位低微,婚姻不能自主,于是在出嫁前便用土家话特有的低调谐声韵律与歌唱艺术相结合,控诉不合理的婚姻制度,表达追求自由婚姻的意愿。由于这些唱词凄婉、感情真挚、娓娓动人,因而在土家地区广为流传,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哭嫁歌”文化,成为土家婚俗中的一朵奇葩。 “哭嫁歌”始于何时,至今无确切史料证实。但它最早出现的文字根据,见于清代土家族诗人彭秋潭( 1748~1808?年)?的“竹枝词”中:“十姊妹歌歌太悲,别娘顿足泪沾衣”。??他把古代巴渝民歌竹枝与哭嫁歌作了比较,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当年土家族姑娘出嫁时唱十姊妹歌(?土家族哭嫁歌的一种)?的情景。另外,清末民初《永顺县志》载:“嫁前十日,女纵身朝夕哭。且哭且罗离别辞,父娘兄嫂以次相及,嫁前十日,曰填箱酒,女宾吃填箱酒,必来陪哭。”?从史料记载可以推断,“哭嫁歌”在明清时期就已经相当流行,只是名称不叫“哭嫁歌”,而称为“十姊妹歌”。哭嫁歌在许多地区、许多民族中存在过,但土家族哭嫁歌的影响是最大的。这与该地区民众关于哭嫁的民俗心理有关。土家族人认为新娘不哭、哭得不好是不吉利的。因此,在过去,土家姑娘十一二岁就开始学哭嫁,会不会哭唱,被人们当做权衡姑娘聪明或呆笨的标准之一。如果在哭嫁时哭得不悲、不感人,还会被人耻笑。哭嫁成了衡量女子伦理道德和才能的标准。在土家族的婚礼上,哭嫁贯穿于整个婚礼过程之中,姑娘在婚前三天、七天、半月、二十天,有的甚至提前一二个月时间,就开始哭嫁,越近婚期哭声越悲,临嫁前往往通霄达旦地哭嫁。每到天擦黑,?亲邻少女妇妪群集出嫁姑娘家里,聚首痛哭,深夜始散。不过,在新郎来轿娶亲的当天夜里,必是新娘哭嫁的高潮,往往通霄达旦,特别是娶亲的人快到姑娘家时,假若姑娘哭得不动人,脸上无泪,这时可把母亲急坏了,她就用自己的哭唱(领唱)来催促女儿尽情地哭,甚至暗暗地揪痛女儿,使之嚎啕大哭。并且,这一晚的哭嫁完全是按出嫁礼仪进行的。土家族地区的地方志中对此有许多相关的记载。 二、 土家族哭嫁歌的艺术价值 土

文档评论(0)

精品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